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永遠的清泉岡

蕭富元
user

蕭富元

1990-07-15

瀏覽數 22,050+

永遠的清泉岡
 

本文出自 1990 / 8月號雜誌 第050期遠見雜誌

飛馳過台中筆直綿長的大馬路,彎進路樹高聳青蔥的雙線道,飛機聲音愈來愈刺耳。愈靠近清泉崗,就愈感覺到它無可逃逸的龐大。

公務軍車開到放有拒馬的門口,衛兵核對完識別證,打開車廂檢查,即便是保防主任也不例外。綠草如茵,成片地包圍基地;路寬且長,像永遠也走不完。肩著槍、戴鋼盔的阿兵哥炯炯有神地踏了單車,滑進綿亙無際的翠綠。

清泉崗大得讓人心驚,占地一七五0公頃,面積相當於一個老台北市,是遠東第一大空軍基地,和名聞遐邇的菲律賓克拉克美軍基地旗鼓相當,基地內有公車行駛,每隔數十公尺豎一個站牌。新來乍到,若沒有人帶領,很容易迷路;即使到這裡三個月,還是只能認得其中一小部分,弄不清基地到底有多大。

慣稱「CCK」的清泉崗,除了腹地廣闊之外,還占有地理上的優勢,它就在在台灣的正中央,天族狀況穩定、良好。大多數空軍的訓練、比賽、會議都在這裡舉行。正因為它懾人耳目的名氣,遂成為空軍少數參觀性基地,每年都會對外開放,吸引上萬人一睹它開闊大方的氣派。

清泉崗的恢宏氣勢,象徵了空軍鼎盛繁榮的精神。基地內的硬體設施,會讓其他基地眼紅。大而堅實的機堡,一個接著一個,數也數不清;清泉崗擁有全國最長的飛機跑道,一般戰鬥機在此降落可以不用張開阻力傘;它甚至可讓B52重型轟炸機降落。這條跑道同時是全國戰鬥機起降率最高的一條.平均每十分鐘,就有一批戰鬥機起飛;國人自製研發的高性能戰機IDF,也在這裡做了數百次的試飛。

濃厚美軍色彩

CCK還有另一項全國第一--它吞下了一座十八個洞的高爾夫球場,在所有空軍基地只屬僅見。

歷史在這裡抹滅不去。清泉崗所以聲震中外,在於它遺留了濃厚的美軍色彩。清泉崗是由美國人設計、建造,富含美國基地的建築色彩,有低平乾淨的營區,修剪整齊的青草。

過去清泉崗曾編制一組中美混合大隊,大隊長由中美空軍輪流擔任一年。在越戰時,清泉崗是美軍的前進基地。

現今守衛在清泉崗的第七、八、二十八中隊,三個中隊的隊徽,當時都是由華德狄斯奈一手設計。一位曾編屬中美混合大隊的空軍軍官回憶,那個時候中美空軍經常到天空單挑比畫,看誰被打下來,在比賽過程中,雙方建立了深厚友情。即使過了十餘年,一些曾待過清泉崗的美軍,還會不時回來探望。

六十八年中美斷交,最後一批美軍完全撤防。現在派駐在此的一位少校指出,美軍對清泉崗最大的貢獻,不是硬體建設,而是他們認真的工作態度、專業的技術,對於基地官兵的啟發與鼓舞,至今清泉崗仍遺留了美軍敬業的工作精神。

F104慢慢滑行,在炎夏酷暑中,彷彿溶入熱空氣裡,神秘誘人。飛行員拉足馬力,瞬間翅短身長的F104就衝進迷濛的天空。看F104起飛,像是歷經一次強力的震撼,轟隆巨響透澈心肺,五臟六腑幾乎要隨F104從口裡翻出,射向天際。

F104是清泉崗驕傲的頂峰。二、三十年前F104出現時,曾被奉為「人類最後的戰機」。清泉崗從F86軍刀機換裝為F104,是挑選各部隊技術最好的飛行員來飛。在一些空軍飛官的心目中,清泉崗部隊飛行員自視很高,榮譽感重,因為他們是飛行員中的飛行員,這也成為清泉崗部隊的一大特色。

駐防在基地內,成軍五十三年的四二七聯隊(三聯隊),和清泉崗一樣,擁有顯赫的歷史。在抗戰時有擊落一四0架日機的紀錄,台海戰役並曾打下一架米格十七。空軍總司令林文禮曾在此擔任政戰部主任;空軍英雄高志航當過中隊長;民航局長陳家儒做到大隊長;現任的大隊長葛光越上校,更是蔣經國總統親手挑選的最後一任武官。

【會員限定活動】想懂護國神山的背後?和《造山者》導演一起看見時代的選擇!立即報名>>

為飛IDF做準備

四二七聯隊以戰技精良卓著,還曾四次勇奪國軍莒光聯隊。聯隊隊員到台東與專精戰技的假想敵中隊做對抗演練,也不居於劣勢。

「出身於清泉崗,對我是一種榮譽,」現年四十歲的二十八中隊長林於豹自豪地說。

飛過F86、F5等多種戰機的大隊長葛光越分析,F104是最難飛的戰機,因此聯隊的飛行訓練就顯得格外重要。聯隊每個隊員每個月至少要飛十二到十五小時,已經到達NATO(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要求標準。部隊每天要訂計畫飛行,經常半夜就得起床,花上一個半鐘頭到兩個半鐘頭做任務提示和瞭解。飛行員起飛時,大隊長就在指揮室裡掌握一切狀況。落地後討論的時間更長,隊員回到教室,將飛機上拍的影帶接上,播出來和長官討論每一項任務的執行和成果,一段段分析。據葛光越估算,一個飛行員一天大概花十二到十四小時在飛行任務上。

為配合IDF的加入服役,第三聯隊也為將來可能換裝IDF做準備。部隊裡成立了IDF教室,內有儀錶圖、數位線傳、飛操系統、電力系統以及環控系統等高科技資訊,讓隊員熟悉並瞭解IDF。飛了二十年,飛行時數達三三00小時的葛光越曾試飛過IDF模擬機,他堅持不管部隊將來是不是換裝IDF,隊員都必須認識,因為「IDF是新一代的戰機」。

要熟悉新戰機,英文程度也得達到一定標準。聯隊為此特別聘請航發中心的美籍顧問教隊員有關航空方面的英文。

生死只在幾秒間

隊史館內氣氛肅穆莊嚴,最可以感受到聯隊的光榮和斑斑血淚。各式陳列著的戰門機模型,記錄下空軍建軍的一點一滴,從P47雷霆式螺旋槳、C46、F86、F100一直到F104,每換裝一種戰機,就代表新紀元的開始。

館內的一面牆上,掛了歷年殉職的隊員遺像。二十幾年內共犧牲了十餘人,年輕剛毅的神采從照片裡擴散開來。也是飛行員出身的政戰主任王止戈上校一邊解說,一邊指著一張烈士照片低聲地說:「那是我弟弟。」眾人無語。

對於飛行員而言,生死只在幾秒鐘之間。對飛F104的隊員而言,更是要小心翼翼;雖然空軍F104的失事率比世界各國都低,四二七副聯隊長李天羽少將還是不忘要「戒慎戒懼」,絲毫不能放鬆。

從燠熱狹窄的座艙爬下來,三聯隊隊員汗水淋漓,將飛行衣打濕。三十公斤重的裝備背在背上,迅速地跳上在一旁等候的軍車。做完超音速飛行之後,他們要回到正常做任務的速度,檢討、修正,然後再上天飛行。

漂亮細長的F104始終頂著太陽,和F104同樣象徵空軍榮譽的是永遠的清泉崗。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