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過去了,書也寫好了,加拿大吉爾伯圖書大獎也得了。所有的讀者都要為81歲的傅高義教授的學術成就喝彩!
這篇短文先評述「四小龍」一書,然後再論述鄧小平的改革。
(一)「四小龍」的躍升
天下文化曾出版他的三本英著的中譯本。其中最重要的一本是討論「躍升中的四小龍」(The Four Little Dragons)(1992)。在西方的學術世界裡,有所謂「日本通」「中國通」,因此探討日本與中國各種層面的著作甚多,綜合討論「四小龍」的書則極為少見。這本著作正填補了這份空白。
四小龍——台灣、南韓、香港、新加坡——高度持續的經濟成長,提供了一個教科書上找不到的「例外」。經濟發展理論上所列舉的條件,四小龍幾乎全不具備。 它們缺乏自然資源、資金、技術;也缺乏民主的傳統。台灣與南韓有龐大的軍事支出與戰爭威脅;香港、新加坡兩個彈丸之地沒有腹地。然而在一切不利的條件下,「四小龍能,為什麼我們不能?」
作者從科際整合觀點來相互比較四小龍,又以日本經驗貫穿全書,這種方法是一個重要的突破;所獲得的結論,也是一項重要的貢獻。
這位既精通中文(在台北曾用中文公開演講),又精通日文的美國學者,對我們東方人來說,一點也不陌生,他的《日本第一》,不僅在稱讚日本,更在警惕美國。寫的《廣東改革》(中譯文,1989)不僅在稱讚廣東,更在警惕北京。
在「四小龍」一書中,他以二組因素解釋它們的快速成長:
(1)五個有利的形勢因素:美援的提供、古老秩序的消失、政治和經濟上的迫切感、勞工階層的努力,以及日本經驗的模仿。
(2)四個制度上的因素:任用才俊的官僚體系、遴選人才的考試制度、強調團體意識的文化背景,以及追求自我改進。
他在結論中正確地指出,日本與四小龍正面臨三項新挑戰:廉價勞力時代結束後的調整、金融資產累積後的運用與分配,以及民眾追求民主所帶來的多元化訴求。
與其他歐美學者相比,作者的論述有值得推崇的特色。他不以西方優越感的心態來分析東方問題,也不以一種冰冷的數理架構作純理性的量性分析。兼通中文與日文,可以深入東方社會,與各階層人士交換意見,了解影響社會發展的各種非經濟因素。因此,他的觀點有「人味」,引證的故事有「草根性」,提出的結論有「親切感」。
他來台灣,最喜歡用中文交談,交談時又勤於筆記。對每一事物充滿好奇。他沒有名學者的傲慢態度,卻有大學者的謙虛風範。對他的著作,美國學術界的評論是「呈現一種過人的洞察力。」東方讀者不一定會完全同意他的觀點,但一定會推崇他是一位洞悉東方而且熱愛東方的社會學家。
(二)鄧小平的改革
近百年來,影響中國命運的政治人物,從孫逸仙、蔣介石、毛澤東到蔣經國,都已先後去世。在1997年,20世紀的黃昏,最後一位「元老」——鄧小平的消失,是否意含強人政治終將在中國褪色?
對鄧小平一生功過的評估,幾乎都把他定位在「中國改革功臣」。從自己研討一國經濟發展的過程來看,鄧小平確實在經濟改革上有深遠的影響。
在僵硬的共產體制下,三起三落的鄧小平講過不少「要殺頭」的話:如「不搞改革的開放,是死路一條。」「兩岸的統一需要時間,30年、50年都可以等。」「讓一些人先富起來。」
不僅他勇敢地在講,更冒險地在做。從深圳到上海,正是這些大膽的嘗試。所有的革命,不論有多偉大的號召,都會落空,除非真正改善了人民的生活與國家的地位。從這一層次觀察鄧小平的實事求是,有他不可磨滅的貢獻。《紐約時報》的社論評得中肯:「鄧小平的功績在經改。」
如果毛澤東建構了龐大的共產體制,那麼鄧小平在那軀殼下建構了有中國特色的市場經濟。毛澤東的共產革命,再也無法持續;鄧小平的經濟改革,則勢不可擋,走上了一條再也無法回頭的路。
沒有「六四事件」,鄧小平不會引起海外那麼嚴厲指責。對民主社會中的知識分子來說,「改革」遠比「革命」可取,「流汗」遠比「流血」可貴。1997年之後,中國還需要另一個鄧小平,來推動比經改更困難的政治改革。
(三)傅高義教授的貢獻
這是本中國近代史上討論重要政治人物的書,作者在序言中說:(1)六四已過了20多年,現在可以不受天安門事件影響,冷靜地思考鄧小平的歷史地位;(2)書中提出了對鄧小平留給後世的正面貢獻。它包括了:使中國人富起來,維持良好的外交關係,減少軍費支出,促進法治,給普羅大眾有更多公開表達意見的機會等。
傅高義更在中文版序言中指出:「筆者希望藉由台灣的遠見.天下文化出版公司出版這本書,深化台灣民眾了解中國大陸的政治。儘管兩岸領導人之間缺乏直接的高層關係,但是台灣民眾很清楚,他們的命運與中國大陸的命運密不可分。」
1979年1月1日美國與中共建交時曾說過:「不論你喜不喜歡中共,但不能忽視它的存在。」此刻兩岸關係已由敵對化為交流,正如作者所提醒,大陸與台灣的命運已密不可分,我們生活在台灣的人,更需要了解30年來改變中國命運的鄧小平。
華文世界的讀者何其幸運,透過中譯文,一位享譽國際的學者,窮十年之功,寫出了這本55萬字的鄧小平改革,這真是他一生學術生涯的終極貢獻。鄧小平改變了中國的命運,傅高義是否改變了我們對鄧小平的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