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就是說,上網這件事,對許多國家的人民而言,早已像水電般不可或缺。然而,是誰讓每個人一打開電腦,就有源源不絕的網路資訊,如開水龍頭一樣方便呢?
事實上,不論是一般人擺在家裡連網的各種「小盒子」,如無線網路基地台、網路橋接器,還是藏在電腦裡的無線網路卡,這些設備,絕大多數均出自台灣人之手。
說台灣是讓全世界連上網路的最主要幕後功臣,一點也不為過。有了這些網通設備,全人類就彷彿搭上童話故事裡傑克魔豆的天梯,隨時可在雲端上看影音、玩社群。
根據工研院ITIS最新報告顯示,台灣的網路通訊設備產值,2010年已達3165億元新台幣。其中,無線區域網路設備(WLAN)、寬頻用戶設備(DSL CPE、Cable CPE)等產品,市占率已達全球之冠。更令人驚喜的是,這個領域裡,台灣不只是代工的無名英雄,友訊「D-Link」、合勤「ZyXEL」,都已成為全球知名的品牌。
其中,創立於1986年的友訊科技,可說是帶動台灣網通產業發展的關鍵企業。
目前,全世界網路通訊產品中,每四台,就有一台出自友訊「D-Link」。2010年營收為338億新台幣。即便放眼全球,友訊的品牌價值與市場占有率,也只有美國的思科(Cisco)、NETGEAR能與之匹敵。
25年前,全球網際網路產業才剛起步,只有歐美大企業、軍方有網路設備。現任友訊董事長李中旺回憶,那時友訊在資訊月辦講座,來聽的人只有小貓兩三隻,不像做個人電腦的企業,場場滿座。可是,已逝的友訊創辦人高次軒,在那時已看到美國網路技術的發展,覺得是未來趨勢,就和創始團隊想出「D-Link」品牌名稱而創業。
一開始就打品牌 融入國際市場
「我們網通產業,和其他科技產業發展模式,完全不一樣。友訊一開始,就決定走品牌的路。」李中旺表示,這其中,最要感謝的人是宏碁創辦人施振榮。20多年前,施振榮在台灣開辦品牌行銷課程,無私分享自創Acer品牌的經驗,友訊團隊上完課就決定跟進 。他感嘆,現在回頭看,公司能年年成長,極少虧損,和一路堅持做品牌,不被美國大廠牽制有絕大關係。
分析起來,台灣網通產業能成功自創品牌,最主要原因是台灣這個大環境其實具備了雄厚產品研發實力做靠山,之後再積極抓住市場發展契機。例如由朱順一創立的合勤科技,在1990年代開發出全世界第一台Modem路由器,便是抓到當時消費者大舉用Modem上網的關鍵趨勢,才順利打開「ZyXEL」的品牌知名度。
另外,則是台灣企業勇於服務客戶,找出各地市場的需求。
李中旺指出,友訊科技一開始主攻美國市場,和台灣有12小時的時差。常常美國白天時間,當地團隊聽客戶反應出產品的使用問題,回傳台灣後,再由台灣上班的同仁檢討改進。如此用「日不落國」的奮戰精神,打入最艱困的市場。
「同業說美國市場賠的,連全世界賺的都賠不夠,我們卻堅持要去。因為美國是全球網路潮流的引發處,」李中旺說,後來發現,美國市場成功了,再延用經驗推到其他市場,就比較容易。
同時,在國內科技業偏重技術的主流思惟下,友訊卻用善於和客戶溝通來建立優勢,企業理念強調「Easy to work with」(意即容易共事、合作),可以說為台灣人做品牌行銷,立下不一樣的典範。
李中旺分析,至今,友訊仍是極少數在印度成功發展的台灣企業,也成功打入俄羅斯、巴西等金磚市場,就是因為友訊授權當地人,觀察出印度企業需求、以及俄羅斯亟需網路基礎建設的商機。
「高次軒授權給下面人做事時,很少問細節,對那些國外的經營者,也都一樣信任。我想這是友訊之所以能成功擴張全球,最可貴的價值,」李中旺談起已故的友訊創辦人,仍充滿感恩之情。
工研院資訊與通訊所副所長周勝鄰,一路和國內網通業者攜手打拚,對此格外有感觸。他指出,台灣以一個島國,網路通訊設備的市占卻能如此之高,和台灣業者積極融入國際市場的能力有關,如友訊就是一例。
如今,網路已無所不在,許多人更希望利用電視、平板電腦、或手機等愈來愈多工具,連上網路做所有事情,扮演橋接的網路設備,正站在最有利的位置上。
「現在正是網通打品牌最好的時代!」李中旺很有信心,在最夯的客廳革命風潮裡,來自台灣的新一代網路設備,將會在全世界大放異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