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新運動,沙漠中生出綠洲
台灣的閱讀文化已經來到了最關鍵的年代。
2002年台灣出版業年產值達到430億元的歷史高峰,隨後受網路崛起影響,在四年內下滑到250億元,幾乎是腰斬一半。
根據《遠見》2007年閱讀大調查顯示,有1∕4的國人完全不看書、平均每個人每天花在閱讀上的時間只有23分鐘。
這兩個分別從出版端和讀者端切入的統計數字,顯示了台灣面臨前所未有的閱讀大衰退!出版界都在問:「曾經擁有華文出版王國、華人教育重鎮雙重閃亮招牌的台灣,軟實力是否就此流失?逐漸變成閱讀沙漠?」
然而,就在大家都認為國人不愛讀書時,最壞的年代卻激發了集體憂患意識!
為了挽救閱讀風氣,近三、四年來可以說是縣市政府、企業、民間社團全體總動員,試圖引導民眾重新走入閱讀的世界,舉辦的活動也愈來愈有創意。
輔仁大學圖資系教授曾淑賢就觀察,過去這幾年台灣已經興起一股新閱讀運動,沙漠中生出綠洲,並在各個角落百花齊放!從0歲到90歲、從城市到鄉村、從學校到家庭,每個人都有機會接觸閱讀活動,這是她在台灣圖書館界耕耘數十年所未見過的盛況。
其實,台灣擁有非常雄厚的閱讀根基。在2300萬人口的小市場裡,聚集上千家出版社,每年書籍出版一直維持在4萬種上下,人均出版量僅次於英國,排名世界第2;只要適當地推動,要化危機為轉機並非難事。
幼兒早讀活動,全家總動員 9月11日上午,台北市已有初秋的涼意,建國南路的市圖總館前面突然出現絡繹不絕的娃娃車潮,大批年輕父母推著自己還在牙牙學語的孩子走進圖書館,數一數,15分鐘內竟湧入40幾輛娃娃車! 走進地下二樓的兒童演講室更是不得了,60幾位精心打扮過的幼兒在爸媽陪同下坐滿階梯型聽講習。原來這天是北市圖的「Book Start幼兒早讀活動」,專門給0~3歲幼兒參加,從學語期就親近書籍,並有機會和同齡小孩社交。
時間一到,志工先帶領唱跳童謠,小朋友們樂到吱吱叫,在歡樂氣氛中隨後展開本週童書《動物園》的說故事活動。三位志工兵分三路,不漏掉任何角落;一位以大型投影機解說故事,一位躲在小型布幕舞台後面操作動物布偶演出,另一位則是拿著童書來回在觀眾席穿梭,小朋友偶爾還會伸手把書抓來咬一咬。
現場簡直樂不可支,當獅子布偶吼一聲出場時,小朋友們尖叫出來!有人忍不住衝到台前,有人嚇得哭著被抱出場,有人則突然轉移注意力到對鄰座小孩身上,蹣跚走過去要摸對方的頭;甚至還有人剛好到了吃奶時間,抱住奶瓶躺下來邊喝邊聽。
「看起來有點混亂,但其實小朋友都把故事聽進去了,」北市圖推廣課課長王淑滿解釋,幼兒的專注時間最長只有三到五分鐘,坐不住,這也剛好給新手父母機會教育,在家說故事時不需要強迫小朋友靜下來,「親近書籍」是這個年紀培養閱讀習慣的要務。 新手爸爸蘇正宇從兒子六個月大就帶他來參加Book Start活動,已經連續三個月了。任職於金融業的他說,孩子在家變得很愛翻書,到動物園時也會對書上提過的動物特別有反應。
「我自己是電視兒童,直到進入職場才養成閱讀企管書的習慣,很少讀文學書,非常可惜,」蘇正宇說,他希望孩子提早發現閱讀樂趣,那會終身受用不盡。 小學翻新教學,發展世界觀 閱讀在小學更早已是全台熱潮。各縣市都以閱讀課、說故事媽媽、晨間閱讀等方式進行扎根,可以說是「閱讀黃金年齡」。
來到嘉義市的林森國小,由玉山金控基金會斥資500萬元贊助,校園數位化設備先進,每個教室都配備電子白板,校園公共區域更隨處可見圖書,方便隨手取閱。近兩年更由曾秀鳳老師研發出一套每個年級都有不同「主題閱讀」的引導策略;一到六年級分別是愛家人、愛動物、愛校園、愛社區、愛歷史、愛地球,逐步培養世界觀。
來到二年級教室,本週閱讀課共讀《沒毛雞》繪本。老師在電子白板上秀出自行掃描的電子檔,以封面圖案當起點,帶領大家一起想像這本書的故事。「我可不會一開始就告訴你們劇情喔,想知道結局的同學要自己先看,」老師笑著說。
林森國小每個小朋友也都發了一本由老師自行設計的閱讀手冊,學生可以填上看過的課外讀物書單,並為自己的閱讀狀況打分數;學校還特別叮嚀大家分數字是自我參考,不會納入學業成績計算。
「有些學生明明很愛閱讀,卻在某幾個星期給自己很低的自評分,老師就可以適時關心學生為何閱讀成就感低落,從而協助解決,」曾秀鳳笑著說,也有學生明明一學期只看兩、三本課外書,卻週週給自己98分的好成績,完全是「自我感覺良好」,但這也反映出學生很享受自己的閱讀節奏。
高中職晨讀,提升自信心
《遠見》2007年首次進行閱讀大調查,發現因為升學壓力,台灣學生上了國高中後就不太念課外書。為此《遠見》特地前往推動晨間閱讀成效卓著的日本進行越洋採訪,三年內這篇引介的報導在台灣陸續發酵。後來博客來網路書店出面號召,陸續有武陵高中、木柵高工、松山家商等40多所學校都開始晨間閱讀運動。其中,又以過去長期被忽略的技職高校成效最明顯!
「高職生的特色是,國中時的學習專注力就比較弱,且因為以前技職聯招不考作文,學生不只不閱讀、作文能力差,甚至還會懶得寫字!」松山家商圖書館主任巫嘉倫歎口氣說,這樣的孩子即使上了台科大等明星科技大學也還是容易缺乏學習自信,很快地專業成績就被普通高中畢業生趕過。
為此,松山家商開辦晨間閱讀,先從每週晨讀一次做起,並擬定「百本閱讀計畫」,選定100本綜合文學與商管專業的經典書籍,規定學生畢業前必須讀完30本以上,培養上大學的自信。活動也配合學生交換互評讀書心得機制,三年內成果豐碩。
學生上課更專注、學生個性變得更有禮、升學率自然提高等三個效果,全都在松山家商實現了! 今年剛考上台灣藝術大學設計系的詹紹群過去是讓老師頭痛的「大哥型」人物,因為個性海派,小學起就有翹家、遲歸的習慣。然而從高一參與晨間閱讀活動後,他整個人改觀,高中三年搭公車上學的時間全都是在拿著書閱讀中度過,從書本中他學會爬梳自己的情緒和想法。
「金庸小說人物郭靖在《神雕俠侶》中講過『俠之大者,為國為民也』的話,讓我深深震撼,也影響我的人生觀,」詹紹群講起閱讀心得頭頭是道,他認為把心思跟精力投入社會「大我」才真的酷,未來他要設計出服務更多人的作品。
成人精神食糧,隨處可「借」
成人的閱讀推廣則要提高書籍的可及性和親近性。目前有不少縣市政府想盡各種創意,舉辦作家下鄉演講、圖書證當折扣卡、閱讀與藝文活動結合等方式,希望提高縣市民眾的閱讀興趣。 例如,台北縣市、高雄市、台中市都已在人潮最洶湧的大眾交通要道中,設置無人智慧圖書館,讓書籍藉由先進科技設備主動走入人群。
晚間10點來到台北市捷運西門站地下街,此時是學生從補習班下課、上班族加完班的交通尖峰。任職百貨公司的吳敏瑜匆匆走到明亮的無人圖書館前,以內建借書證功能的悠遊卡感應打開玻璃門後,先把看過的書投入歸還箱,再迅速走到文學書區瀏覽一遍,最後拿起《阿拉斯加之死》一書到感應機前,迅速完成手續,只花五分鐘。 「我最近迷上心理分析,尤其喜歡精神科醫師鄧惠文的書,她細膩地道出了都會女子的心理處境,」吳敏瑜說,她白天起床後急著上班,下班時書店又大多已經打烊,「精神生活很乾枯」;在偶然的機會下,發現捷運無人圖書館後簡直像發現寶藏,只要借閱過、值得珍藏的好書,她都會利用深夜時分上網向網路書店購買。
除了圖書館走向無人化,苗栗縣更首創圖書自動販賣機,巡迴縣境各鄉鎮,民眾買書像買飲料,插入紙鈔後就有書掉出來,十分方便,解決了鄉鎮無書店的購書難題。
銀髮樂學習,挑戰電腦排版 銀髮族因為視力退化、教育程度不齊,成為閱讀推廣中最需要誘導的一群。
來到隔代教養情形普遍的台東縣鹿野鄉,銀髮族是圖書館的重點服務對象。「老人家要自己愛念書,對孫子才有說服力,」館員鄭瑞蓮廖說,一開始是館員發現阿公、阿嬤帶孫子來借書時,怎麼總是把孫子帶到圖書館大門,自己卻站在門口曬太陽等待,說什麼也不進去吹冷氣。
後來館員恍然大悟,原來東部老人家早年欠缺教育資源,連識字都是問題,要走進圖書館心理有無形的壓力。所以,鹿野圖書館自三、四年前開始辦理識字班,消弭年長者基本的閱讀障礙。做法是引導銀髮族製作手工繪本,圖畫、文字並用,並鼓勵他們借閱館內書籍,模仿食譜照片、繪本版面,藉此接觸到不同圖書。
三年前大熱天站在門口不敢進入的的阿公、阿媽,現在都可以拿著自己畫的西瓜、香蕉,笑瞇瞇地照相留影。甚至還有80、90歲高齡的阿嬤挑戰電腦文件排版,學會製作自己的結業證書,並擁有自己的部落格,記錄閱讀生活點滴,讓遠在他鄉的子女可以上網分享自己和孫子的閱讀樂趣。
縣市長拚政績,大力推動閱讀
從幼兒到銀髮族,閱讀是一輩子的事;台灣人不是不愛讀書,只是迫切需要友善閱讀的環境。
「民間資源橫向整合較難,資源利用效率也較為分散,」基層圖書館員出身的天下文化出版社總經理林天來說,他近年來走遍台灣25個縣市,發現若是由地方政府主動擔任推手的縣市,閱讀風氣的建立特別能提綱挈領、事半功倍。這波全民不分鄉鎮、年齡的「悅讀風」正是因政府的覺醒而引爆!
輔大圖資系教授曾淑賢分析,為什麼原先喜歡拚硬體建設的縣市長,現在都在拚閱讀,答案是事實證明「推動閱讀有選票」!
她舉例,台北縣三重市的李乾龍市長上任後,就展開市圖各分館的整頓與布建,9年來分館從2個增加到22個,藏書從16萬冊驟增到46萬冊,以工業區勞工為主要族群的民眾紛紛走入圖書館;李乾龍連任時更將閱讀列為主要政見,高票當選,現在還是國民黨籍台北縣長候選人朱立倫最熱門的副手人選。
曾淑賢進一步分析,在南投縣埔里鎮、台南縣新市鎮等地都有鄉鎮長因為重視閱讀而連任的例子,這讓更大選區的縣市長候選人更相信閱讀推動政策,民眾可以切身感受到,而且感受很強烈!
縣市閱讀五大趨勢 《遠見》今年首開國內媒體之先,地毯式發放問卷給25位縣市長,進行「縣市長閱讀願景大調查」,發現幾乎沒有一位百里侯例外,都在逐年增加閱讀推廣預算,而且不只比金額,還要比活動創意,希望閱讀走入人群,「一個都不能少」。
據25位縣市長問卷結果,並走訪多名學者、公共閱讀專家、出版人,《遠見》綜合出台灣縣市閱讀基礎建設五大趨勢。
趨勢一:圖書館建設大翻新,設備比拚五星級,服務向購物中心看齊。
像美國西雅圖市立圖書館已經成為該地的「城市意象」,台灣縣市也開始注重圖書館工程,以實體的地標性建築為民眾營造閱讀光榮感覺。
南投縣埔里鎮立圖書館號稱全國第一家「五星級圖書館」,在921大地震後浴火重生,外觀採用閩南建築的紅磚元素,內部設計明亮、多色彩,單一假日最多可吸引上千名民眾入館,甚至成為觀光據點,一躍成為台灣圖書館界的新標竿。
圖書館工程成為不少地方最夯的建設,高雄市、台中市、台北縣都在籌蓋新總館;全台首座木結構綠建築的台北市立北投圖書館,現在也是邦交國元首來台必定參觀的景點。圖書館已擺脫學生K書中心印象,成為人人都可為不同目的而來的「文化購物中心」。
趨勢二:陪伴共讀,閱讀打破心中圍牆。
幼兒、銀髮、外籍配偶是最難親近閱讀的三大社群,25個縣市這幾年分別逐年設定這三個族群的「專屬閱讀年」,以整個年度力推單一社群議題。
外籍配偶加入台灣社會的協助機制就是從公立圖書館出發。以外配總人數高達2萬多人的彰化縣為例,就在大城鄉、竹塘鄉等地方圖書館不定期舉辦識字班,鼓勵新住民媽媽學習中文,並陳列泰語、菲語、大陸簡體字等報紙與圖書,構成連結原生國家的文化臍帶。
走進高雄市圖旗津分館,這裡是和台北縣萬里鄉圖並稱「全國唯二靠海圖書館」,布置得像兒童海洋公園。在閱覽室最顯眼的位置,就掛著《越南四方報》《泰國報》等報紙。「旗津有500多位配偶,平日很少出門,圖書館變成重要社交據點,會有志工帶著媽媽和小孩共讀,」主任顏萬長說。
趨勢三:一卡通借透透,公立圖書館與學校系統整合,可利用圖書倍增。
為了在短時間內提高民眾可借閱書籍數量,各縣市都在力推把學校、公立圖書館借書証合一的工程,並且還可以「甲館借,乙館還」「學校預約,鄉鎮取書」,還可享受免費的圖書宅急便服務。
以苗栗縣為例,2008年發行整合學校資源的「書香苗栗卡」後,兩年內衝破6萬5000張發行量,苗栗縣長劉政鴻笑稱這是「一卡借透透」。台北市和高雄市兩個擁有捷運的直轄市,甚至發展出捷運悠遊卡可以同時內建借書証、電子錢包的多重功能。
趨勢四:名人導讀,與作家零距離。
作家愈近,愈能牽動讀者熱情。邀請作家下鄉不只是單純演講,由作家朗讀或親自導遊,更能啟發讀者興趣。 其中最有創意的,就屬台北縣舉辦的「轉角撞到書」活動。
去年底,作家劉克襄親自帶領讀者到平溪做文學地景走踏,沿著平溪鐵道支線,一面走,一面聊,讀者融入劉克襄的自然寫作中。
詩人羅智成則在淡水紅毛城導讀自己的淡水主題詩。「當天剛好下起濛濛細雨,隨著羅智成的朗讀聲,現場突然詩意了起來,許多讀者在會後乾脆來一趟淡水老街散步,身心靈都動了起來,」台北縣圖書館館長于玟說。 趨勢五:以點帶面,全面提升鄉鎮閱讀。
台灣基礎縣設城鄉落差大,閱讀建設也面臨相同窘境。因《地方自治法》將鄉鎮圖書館列為鄉鎮長權責,縣政府無法直接管轄,地方圖書館職缺容易淪為鄉鎮長的酬庸或淪為冷衙門,因此也容易發生一個縣境內,不同鄉鎮閱讀風氣懸殊極大的現象。
為了克服這個困境,部分縣市試圖「棍子與蘿蔔」多管齊下,一方面以評鑑方式決定每年給予鄉鎮不同金額的圖書預算補助,一方面輔導鄉鎮爭取中央補助。
台東縣文化暨觀光處處長陳淑慧就指出,台東幅員遼闊,南北距離約200公里,還因花東縱谷區隔出山線、海線。縣府就用「觀光帶閱讀」策略,向觀光局爭取補助,先把空間活化,再逐步引入藝文、閱讀活動;台東市的誠品書店周邊、都蘭鄉的部落圖書館,都已開始發揮聚集人氣的效果。
「最令人振奮的是,現在連中央政府都開始帶頭整合縣市閱讀資源,」台大圖資系教授陳書梅指出,今年25縣市聯手舉辦「一城一書」活動,由民眾票選出該縣市的代表性書籍,宣示一年內大家都來看這本好書!
閱讀風氣代表了一個國家的軟實力。2010年被《TIME》雜誌為全球百大影響人物的陳樹菊,從一位平凡菜販省吃儉用,捐助450萬元興建的仁愛國小圖書館,完成「畢生的夢想」,感動無數人。台灣的文化根柢裡是崇敬閱讀的,當愈來愈多人被重新喚醒讀書的樂趣,你,請別再遲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