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投資兩岸 五成台灣企業增加信心

關鍵調查〉上市櫃企業布局兩岸

林奇伯
user

林奇伯

2009-07-01

瀏覽數 23,400+

投資兩岸 五成台灣企業增加信心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本文出自 2009 / 7月號雜誌 2020關鍵報告

2008年7月起,兩岸春暖花開,大陸觀光客來台、兩岸大三通、放寬台商投資大陸限制、開放陸資企業來台投資、簽訂MOU(金融監管備忘錄),政策開放的速度愈來愈快,層面也愈來愈廣。

現在,政府更力推ECFA,為「東協加一」後的亞洲局勢預作布局。

每一項開放都讓不同的業者躍躍欲試。例如,MOU就讓等候多時的台資銀行、證券、保險業取得准入大陸的門票,目前台灣金融業在上海「先試先行」的14家證券公司、3家銀行、5家保險公司代表處,已經開始進行布局。

《遠見》從4月24日至5月22日,針對國內上市、上櫃1210家企業,進行2009兩岸企業布局關鍵調查,由於有些企業並未在大陸有投資,《遠見》調查也加問「未來有無投資意願」,回答「有」的企業高達92.2%,沒有意願的只有6.2%。未來一年有轉投資計畫的企業占36.7%,沒有的占61.2%。

顯然赴大陸投資已是台灣上市櫃企業的共識。本次《遠見》以11類指標,請企業同時比較兩岸的經濟環境。

政府協助企業投資的整體表現

金融業 56%滿意政府表現

台灣上市櫃企業對於台灣與大陸政府在「政府協助企業投資的整體表現」,對於台灣政府,有30.5%企業滿意,不滿意則有29.2%,兩者相差只在0.7%之內,顯示企業目前對政府的做法,呈現兩極看法。(表1)

若以產業別交叉分析,金融業滿意台灣政府表現的高達56.3%,比其他產業多了20%以上,服務業表示滿意者有39.3%、科技製造業29.4%、傳統製造業29.2%、科技服務業25.5%。

這符合兩岸簽訂MOU的大局勢,金融業對兩岸打開緊閉60年的金流大門,抱持歡迎態度。

台灣企業又如何看大陸政府的表現呢?「滿意」與「不滿意」分別是23.8%、25.6%,兩者相差只有1.8%。

交叉分析後,感到最不滿意的行業是金融業,高達31.3%,顯示金融業不滿意現階段在大陸還是只能設立「代表處」,無法實際推廣業務,希望大陸政府對MOU能有更積極的配套。

未來一年經濟成長率預估

對大陸樂觀比率遠超過台灣

對於「未來一年經濟成長率」的預測,企業界對大陸樂觀比率明顯超過台灣,分別是72.6%和52.5%。悲觀程度,大陸也是低於台灣,分別是10.6%和28.4%。(表2)

面對金融海嘯,大陸政府以4兆人民幣擴大內需,做法積極,經濟分析師也普遍預期,中國至少能保持6%以上的經濟成長,全球企業紛紛看上大陸內需商機。

反觀,台灣政府在面對這波危機時,除了加速兩岸開放外,其他作為效果並不顯著,企業樂觀度雖然還是超過五成,但與大陸仍有一大段差距。

透過產業別交叉分析,對台灣最樂觀的依序是金融業(75%)、服務業(60.7%)、科技製造業(52.2%)、科技服務業(51.1%)、傳統製造業(46.9%)。顯示陸客來台商機仍將持續發酵,科技業也認為將走過谷底。

對大陸最樂觀的依序是,服務業(82.1%)、科技製造業(77.8%)、金融業(75%)、傳統製造業(64.6%)、科技服務業(63.8%)。這與台商連鎖業、餐飲業這兩年積極布局中國的趨勢不謀而合。全家便利超商中國區總經理薛東都就表示,在交通物流暢通、城市化兩大利多下,接下來幾年大陸連鎖業會進入展店高峰。

對投資環境的信心

近半企業對兩岸有信心

企業對兩岸「投資環境的信心」又如何?有49.4%對台灣「信心增加」,18.9%「信心減少」;48.3%對大陸信心增加,15.5%信心減少。(見頁254表3)

透過產業別交叉分析,對台灣信心增加的產業依序是金融業(68.8%)、服務業(67.9%)、科技服務業(55.3%)、科技製造業(46.7%)、傳統製造業(43.4%);與樂觀度排名相似。

對大陸最樂觀的則依序是金融業(81.3%)、服務業(71.4%)、科技製造業(47.2%)、科技服務業(44.7%)、傳統製造業(40.7%)。

前三名和樂觀度一樣,順序略有調動,顯示金融業和服務業都正躍躍欲試,遠遠超過各業別的平均水準20%以上,特別突出。

三通後與未來一年的投資

企業在兩岸的投資腳步一致

問及兩岸去年12月大三通後,企業對於未來一年兩岸的投資,計畫在台灣增加投資的有33.9%、不變的有54%。計畫在大陸增加的有40.1%、不變者43.4%。兩邊差異不算大。(表4)

但若問及「未來一年在兩岸投資規模」,在台灣方面,有32.6%會增加投資規模,60.7%不變,5.4%減少。在大陸方面,40.3%會增加投資規模,51.9%不變,4.7%減少。顯示計畫擴大大陸投資的只比台灣多一些。(表5)

綜合兩者,顯示三通效應後,企業在兩岸的投資腳步大致維持一定節奏。

員工人數增加比率

企業將持續增加聘雇員工

從「員工人數」來看,未來一年,企業會在台灣增加聘員者為32%、減少者13.4%、不變的有53.5%;企業在大陸增加聘雇者43.4%、減少者9%,不變的有45.5%。(表6)

現在訂雜誌就送>>亞諾納行李箱:TSA鎖+手機支架+煞車輪一次到位

這項數據與「企業在兩岸投資規模」比率相當,顯示企業會依照投資規模調整聘雇員工人數,對於就業大眾來說,這不啻是佳音,只要能緊抓企業投資趨勢的人才,就不擔心落入失業敗部。

兩岸人才競爭優勢

台灣最專業,大陸最具企圖心

《遠見》緊接著深究企業眼中的「兩岸人才國際競爭優勢」,發現企業對台灣人才的專業肯定度遠高於大陸人才。

在台灣人才方面,企業肯定的競爭力,超過40%的有五項,分別是專業能力67.4%、管理能力64.3%、責任感54.5%、創新能力54.5%、國際觀46.3%。(表7)

在大陸人才方面,企業肯定的競爭力項目超過40%的只有兩項,分別為企圖心72.6%、學習能力62.8%。

這顯示在台灣企業心目中,台灣人才的國際競爭力遠超過對岸,且差距懸殊。台灣人才的企圖心只獲得17.6%的企業肯定;相對地,大陸人才在企圖心一項遙遙領先,必須特別注意。

兩岸最有發展潛力產業

台灣生技 大陸百貨批發零售

在「最有發展潛力產業」指標上,企業對兩岸環境的評價則呈現截然不同的看法。這個結果十分具參考價值。

在台灣方面,獲得30%以上企業看好的產業有五項,分別是生物科技62.5%、觀光旅遊51.4%、能源40.6%、電腦與電子產品製造34.1%、金融與投資服務30.7%。(見頁256表8)

在大陸方面,獲得30%以上企業看好的產業同樣也有五項,分別是百貨批發零售46.3%、能源46.3%、金融投資服務45.2%、電腦與電子產品製造38%、電信37.5%。

兩岸相較,台灣仍以知識經濟為最大利基,尤其生物科技業台灣已由政府領軍重點發展超過十年,在基因工程、醫療應用上都取得國際前茅地位,備受肯定;而觀光旅遊業在陸客加持下,躍居第二位,也不讓人驚訝。

在大陸方面,「內需稱王」的態勢底定,尤其2020年要建成八大交通運輸網的利多效應,百貨批發零售、倉儲運輸都擠進前列,統一超商、全家便利超商、等台資連鎖都計畫在大陸大展鴻圖。

有趣的是,企業對於兩岸「能源產業」同樣看好,這顯示,在全球綠能大趨勢下,能源已是各國布局的點,兩岸在展望2020世界能源轉軌大戰略中,都沒有落後腳步。

兩岸應優先改善的投資環境

台灣∕獎勵投資 大陸∕智財權

在「兩岸政府應優先改善投資環境」指標上,企業也對兩岸有截然不同的評估結果。在台灣方面,被20%以上企業點名的項目有增加獎勵投資方案優惠53.7%、改善政府執法能力與效能49.9%、穩定兩岸政局44.4%、提升政策穩定與透明度41.9%等六項。(見頁257表9)細究結果,超過50%的企業認為,台灣政府在獎勵投資上的積極度仍然不夠,政府執法能力與效能不足也接近50%。在馬英九總統就任超過一年之後,財經內閣的表現仍得不到企業青睞。

在大陸方面,被20%以上企業點名的項目則高達九項之多!其中有保障智慧財產權52.5%、提升政策穩定與透明度40.6%、穩定兩岸政局37%、增加獎勵投資方案優惠33.6%等。其中,保障智慧財產權、加強查緝偽劣商品都點出中國仿冒、黑心商品猖獗,政府無心取締的情勢。最值得注意的是,27.4%台商指出保障人身安全、20.4%台商指出提供穩定水電。其實這兩項一直是大陸存在的問題,20幾年依然困擾台商。尤其廣東地區頻頻傳出台商命案,這種切身之痛,大陸政府應該重視!

影響企業投資意願的因素

兩岸勞工成本增加最困擾企業

在「影響企業投資意願的因素」上,台灣部分,67.2%企業認為最大的困擾是勞工成本增加,其次是政府行政效率不佳47%、第三則是個人、營業所得稅賦較鄰近國家高33.9%。(見頁257表10)

對於大陸,企業認為最大的困擾是勞工成本增加(65.1%),第二是匯率資本市場管制40.1%,智財權保護不完善則有38.8%、政府行政效率不佳33.6%。

東協加一、東協加三評估

86.3%認為能提高大陸競爭力

針對明年即將落實的「東協加一」或「東協加三」議題,認為會提高台灣競爭力的有49.1%,降低的有46.5%,兩者維持平盤。但對大陸進入東協加一後的評估,就非常一面倒,認為大陸競爭力提高的高達86.3%、降低的只有7.2%(表11)。這顯示,企業非常明白「東協加一」是大陸發動的大戰略,以目前中國的經濟實力,把東協納入經濟體,只會更做大中國實力。

亞洲城市最佳投資排名

台灣有優勢,亞洲來勢洶洶

最後,《遠見》也請企業選出他們心目中的「亞洲最佳」排名。

「最吸引國際投資亞洲地區」前五名分別是大陸、台灣、香港、新加坡、越南。「最吸引國際投資亞洲城市」前五名分別是上海、香港、新加坡、台北、北京。(表12-1)「最適合設立企業總部的亞洲地區」前五名分別是台灣、大陸、香港、新加坡、日本。「最適合設立企業總部的城市」排名是香港、上海、新加坡、台北、北京。(表12-2)「最適合設立研發中心的亞洲地區」前五名分別是台灣、大陸、日本、新加坡、印度。「最適合設立研發中心的亞洲城市」依序是台北、上海、新加坡、北京、新竹。(表12-3)

「最適合居住亞洲地區」前五名分別是台灣、新加坡、大陸、日本、香港。「最適合居住亞洲城市」依序是新加坡、台北、上海、香港、台中。(表12-4)

綜合以上排名,台灣在企業心目中仍是最「親近」的土地;但若從城市來看,台北市排名並不理想。台北市若要布局2020大戰略,如何整合台灣各縣市的資源,將是一大挑戰。

另外,和亞洲其他地區相比,企業選擇大陸為營運地點的主因,前三名分別是市場龐大(83.7%)、上下游產業鏈完整(46%)、薪資合理(30.5%)。(表13)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