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災後啟示錄!韌性防災才是國土安全關鍵

郭瓊瑩
user

郭瓊瑩

2025-10-29

瀏覽數 50+

面對因全球氣候變遷加劇,而頻繁發生的地震超大豪雨、洪泛、海嘯、土石流、乾旱、森林火災、海平面上升,加上人為的不當土地利用,如何整合水、土、林、河、海,與人類共生實為當務之急,也是全民責任。郭瓊瑩提供
面對因全球氣候變遷加劇,而頻繁發生的地震超大豪雨、洪泛、海嘯、土石流、乾旱、森林火災、海平面上升,加上人為的不當土地利用,如何整合水、土、林、河、海,與人類共生實為當務之急,也是全民責任。郭瓊瑩提供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00:00
00:00

編按:花蓮堰塞湖災後警醒台灣,韌性防災不只是救災效率,更是國土安全的根本。前內政部長李鴻源更提醒,防災應結合科學、教育與空間規劃,讓全民培養自救與共生的防災文化。

台灣島嶼位處地震頻繁帶,另因地理區位,每年受颱風侵襲頻繁,加上中央山脈高聳、山多平地少,天然因素引發的複合型災害,亦因氣候變遷加劇而更嚴重。今年的颱風頻率更集中,且其衍生災害亦空前。

正如前內政部長李鴻源所言,防災救災是專業問題,而非政治議題,而每次的災後檢討與省思,亦期得以真正落實到爾後施政方針的調整,以及百姓日常生活的調適中。

再一次災後的省思

惟災後檢討,絕非只是表層究責而已,如何善後、改進、治標且治本(或有效減輕未來災害),更應是百姓由衷期待的。即便對防災視為國民日常生活一部分的日本,當代自1995年的阪神大地震,至2011年的東北地震海嘯及核災後,儘管不斷精進其防災避難政策,惟社會大眾仍覺得尚未盡全。

換言之,防災沒有百分百的絕對性,也沒有百分百可預測性。這些因應措施只有不斷與時俱進,結合當代科技精益求精,讓可能的災害減輕至最小。

台灣亦然,歷經1999年的921大地震,以及這些年來大小不一的風災、洪泛、地震乃至土石流……等。這次的花蓮馬太鞍溪流域災情,更因其衡擊之快而險象環生,震驚全國。除了緊急應變外,更拉高層次到國安層次,我們應更深刻檢討整體防災救災的系統、機制、組織應變,以及如何善用科學數據做決策依據,還有事後的善後與復原。

如何借鏡日本的全民防災教育

日本政府在311複合型災害十年後的檢討中,亦坦言即便再有長遠頻繁的災害史,迄今所有防災教育與因應措施,仍有待更精進之處。他們設有「防災教育」,必須自幼稚園到大學一以貫之,而過去國民「反射性」的避難行動,亦認為仍不足。除了遵循官方與學校老師的引導外,全民必須有正確的災害因素科學知識(無論深淺),且必須有步驟地融入「生活教育」中,而非僅「課程」教學上的教育形式。

自科學性的了解,到所有事前準備,以至於日常有序的演練、行動實踐,甚至是角色扮演到臨場應變的模擬行動,如互動學習、互助行動、自助自救……等情境模擬,均必須有一套認知涵養SOP,而非只是制式化的避難行動SOP。此外,政府亦委託專業單位培訓,認證超過20萬的「防災士」,加入官方防災救災與復原體制。

這正是視防災為國民素養一環,全民參與為必要的國民責任。最關鍵的認知SOP,即當災害未發生時必須有憂患意識;而面對災害時,尤需養成有因應變遷調適力與行動力,包括對幼兒及學童平日的防災教育,即灌輸最嚴重的情境與可能要與同儕共患難,甚而自救自助。當監護人遇難或不在身旁時,要與同伴,乃至社區合作互相支援,包括看懂地圖避難或自己走回家。

這種獨立、韌性的認知素養培養,也形塑出遇事不會只埋怨政府或校方、單位,而是自小扎根互助、自助的根本韌力。生活化的防災意識,也教育養成人人必須有自癒力,不分性別、年齡。

訂《遠見》一年,贈知性選書三選二《五十歲後我出去一下》、《工作媽媽學會的事》、《在歲月裡淘金,一閃一閃亮晶晶》

自防災型都更到防災型國土規劃

對災害的預防,確實有不同層次的環境與介面,它涉及事前的防範、預警,事變發生的應變、逃生、避難、救助、善後復原,也包括硬體的實質配備、運輸基礎設施、避難生活棲所,還有暫時(臨時住居聚落)以至於可能的全新遷徙重建……。

李前部長曾力推防災型都更,其前瞻思惟,實為將人居環境選擇於相對較安全之處,或是運用各種治理手段規範新建更新的城鄉社區聚落,應有與憂患共生或避免憂患的決策選擇與技術因應。

如果在國家發展蛻變的進程中,關注到「防災型」都市計畫、都市再生應有的機制導入與政策規範,則當拓展到非城鄉發展區的農牧山林、自然流域野地時,則它必須有防災型國土規劃配套。其實質意義即透過科學分析策訂「國土安全格局」,在安全紅線外,予以國土留白空間,避免不必要的人為干擾。即便有天災,其影響範圍亦將縮減至最小。

當然,這套運作邏輯背後,必須有一套完整的國土資源安全「密碼」,這些密碼即透過全國性國土資源大調查分析歸納,明確區分相對安全與危險區域。當「安全格局」框架呈現,那條紅線即可透過科學分析於國土三度空間呈現,它不是剛性法線,而是一種以集水區流域生態單元為基盤,柔性、有彈性的空間治理框架。它會因全球氣候變遷,而有調適的彈性空間,並非絕對值。但當百姓與治理者有此科學知識奠基後,公民的防災認知與因應務實行動,亦將會主動自然調適應變,而非被動式等待被安排或被救援安置。當然,自目前的狀態到防災型國土規劃,並非一蹴可及,惟永遠不嫌遲。

奠基防災文化,形塑全社會防衛韌性

目前,由總統主導,包括國家氣候變遷對策、健康台灣、全社會防衛韌性的三大政策委員會,實為一體三面,每一項均環環相扣。水、土、林、河、海與人如何共生、共患難即國民韌性的基底,也是國安韌性的外現。若國土空間的河川流域、山林、土讓得以健康發展,地質、地形、地貌得以穩定平衡健全循環,穩定承載其上的城鄉空間與產業發展,綜效自當等於國土的穩固與健全。自內而外顯,勢必為國力的安穩,自然而然亦彰顯國安的穩固性。除了現代武器攻擊外,受損的國力在此情境下,國民的自癒力亦相對會提升。畢竟,一個有厚足實力,得以自救自助自癒的國民團體,其自我更新再生的復原力,亦將迥異於以往。

自防災、救災到復原、再生、更新,這條人無法勝天之路,正如河川的流路,在其動態的自然搬運循環歷程中,自會找到一個平衡點,以及順勢自然自在的出口。而純熟的防災文化,自應得以內化昇華為生存藝術與國民韌性文化。

本文章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遠見》立場

(本文作者為中華民國景觀學會榮譽理事長、中華民國建築學會會士)

延伸閱讀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