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常把市場比喻成一條多層河流。表面是股價的波浪,底層則是資金的流速。大部分投資人盯著浪的起伏,卻忘了水流方向才是關鍵。這時若你看不懂資金流的脈動,光憑研究報告進出市場,就會成為被收割的那群人。當你學會判斷「資金是進場還是退場」,你就能提早站在順流的那一邊。(本文節錄自《學校沒教的通膨真相》一書,作者:吳建泳,感電出版,以下為摘文。)
我在市場裡打滾了十幾年,見過太多投資人帶著滿滿信心進場,最後卻被現實打回原形。
大家一開始都相信「只要研究基本面,挑到好公司,報酬就會來」。多數人學投資的第一步是研究公司:看本益比(P/E)、營收(Revenue)、每股盈餘(EPS)、股東權益報酬率(ROE)等。但如果你只看公司,很容易會不小心忽略整體資金環境。
我印象最深的一年,是美國聯準會宣布升息的那天。前一晚,整個市場還沉浸在科技股狂飆的喜悅裡,隔天開盤後,幾乎所有的成長股瞬間暴跌。
那時我手上持有幾檔體質極佳的公司——獲利穩定、現金流良好、產業地位無庸置疑——但它們仍一夜蒸發了兩成市值。
這也是為什麼你常聽人說:「基本面很好,但股價卻跌。」那不是企業出錯,而是資金撤退。當資金從風險資產流向美元與公債時,你再看好的公司,也撐不住被抽乾的市場。
那一刻,我終於明白:市場不是價值的秤,而是流動性的河。
資金流動有它的路徑。當央行降息、印鈔、釋放流動性時,錢會先進入債市,再流向股市,最後進入房地產與消費。當利率上升、美元走強、通膨升溫時,資金就會反向撤出風險市場,回到避險資產。
我常把市場比喻成一條多層河流。表面是股價的波浪,底層則是資金的流速。大部分投資人盯著浪的起伏,卻忘了水流方向才是關鍵。這時若你看不懂資金流的脈動,光憑研究報告進出市場,就會成為被收割的那群人。
理解資金流,等於理解市場節奏
資金的來源有幾個:中央銀行的政策、商業銀行的信貸、機構投資人的部位、國際熱錢的進出。這些力量交織在一起,形成了市場的節奏。例如在量化寬鬆(QE)期間,市場資金氾濫,企業融資容易,投資人信心高漲,股價自然推升。
反之,在升息循環中,資金成本變高,市場流動性收緊,風險偏好降低,股市和高風險資產便會下跌。這一切都與企業的營收無關,而是整體「水位」的改變。
這也是我在《學校沒教的通膨真相》裡不斷強調的——別只看個股,要先看環境。
就像釣魚的人要觀察潮汐,投資人也要看懂資金潮的方向。當你學會判斷「資金是進場還是退場」,你就能提早站在順流的那一邊。
(延伸閱讀│從金融股每年領300萬元股利!理財專家:辛苦一次,它會養你一輩子)
用3個核心邏輯配置資產,讓錢跟著趨勢走
我見過許多投資人每次都想「買對股票」,卻從不想「怎麼安排整體資產」。這就像只想挑出一棟好房子,卻忽略整個地段是否會漲。
資產配置,就是你和市場之間的緩衝墊。它不會讓你每次都賺,但能讓你在錯的時候不致於重傷。
配置的核心邏輯有3個:
舉例來說,在2020疫情期間,央行大量印鈔,市場流動性充沛,股市與科技股暴漲。若那時你能判斷出「資金在往成長資產移動」,順勢加碼,你能吃到這波紅利。
但當2022年升息循環啟動,如果你還死守同樣部位,忽略資金撤出的現實,就算持有再優秀的公司,也可能慘遭腰斬。這不是選股錯誤,而是配置錯誤。
別和市場對抗,要與資金共舞
有時投資就像跳舞——你想領舞,但音樂不是你放的。市場的節奏由資金決定,你只能順著拍子走。當你能聽懂音樂,就不需要每一步都猜。
學會觀察資金流,不是要你每天追數據或盯著央行新聞,而是建立一個宏觀的「市場天氣觀」。升息像寒流、降息像春風,貨幣寬鬆是晴天,流動性緊縮則像乾旱。
你不需要控制天氣,只要懂得調整穿著。當別人還在抱怨冷,你已經換上外套。這就是資產配置的真義。它不是一套固定比例,而是一種能隨時順應變化的思考框架。
(延伸閱讀│加了薪卻變更窮?「安靜破產」正在發生,「它」偷偷吃掉你的未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