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發生了幾件事,回眼望去,它已勾勒出今日「人工智慧」AI、人類和科技發展的趨勢。
2017年初,《紐約時報》專欄作家佛里曼出版《謝謝你遲到了》,他警告企業「你要害怕,要非常害怕」「每個企業主一早起來看新聞,看哪些公司倒下了,默念自己不會被『 超新星』融化消失。」
「超新星」(supernova)是指雲端運算能力的爆發,放大能量、增強機器能力、個人能力、意念流,使機器有感官知覺、能思考、能辨識……成為超人;人人相連、物物相連、無所不能。同年世界經濟論壇(WEF)創辦人施瓦布出版《第四次工業革命》,預測AI、機器人、3D列印、生物科技都會突破、無人車駕駛……,也提到超新星的衝擊強猛深遠。
2017年4月深圳IT領袖峰會,中國BAT(百度、阿里巴巴、騰訊)三巨頭李彥宏、馬雲、馬化騰同聚討論科技未來;馬化騰說:「互聯網只是開胃菜,真正主菜是AI!」「AI可能超越人類現在發現的知識!」
八年後,AI科技的突破,大數據與量子運算的結合,ChatGPT閃亮登場,DeepSeek橫空出世,震撼了各種領域、各個產業、各個階層。有人說,「未來只有兩類人,一個是會使用AI的人,一類是不會使用AI的人。」達爾文的優勝劣敗論又在發酵,強者愈強,貧富差距、階層差距愈來愈大。於是,自小學開始需加強STEM教育,人們要不斷學習運用科技改善生存與生活。企業更要重新思考商業模式、組織架構、人才培育,以面對變化不斷的未來。
塑造肯學習、敢顛覆變革的企業文化
「未來企業」會是什麼模樣?或者說,什麼樣的企業才能在未來存在?綜合整理大概有幾個方向:
——未來企業要隨時洞察變化,具備敏捷與韌性。
「三年計畫、五年藍圖」的時代已經過去;面對世界政治、經濟、社會、氣候變遷,要快速修正,快速優化。從過去「線性思惟」走到「迭代思惟」。
——數位和AI是驅動未來企業前進的兩大引擎。
企業數位化可以即時掌握資料,提升效率。
AI讓我們在龐大資訊中找到「洞察力」,做出精確判斷。AI的突破,已經使它的角色從Co-pilot走向Co-thinker,是決策者第二個腦,非純輔助的工具。
——未來企業要把技術當成核心武器,成為策略一部分。
像Amazon在20年前就把雲端服務發展成新事業體。鴻海也把傳統代工模式轉成科技平台思惟,投入電動車和AI伺服器領域。
——人力資源管理要轉型。
未來企業要晉用培養「跨領域、懂科技、能創新」的人才,塑造肯學習、敢顛覆變革的企業文化。
未來你的企業是否能生存?「科技腦」恐怕占了絕大的比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