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找出擅長的事,從中獲得成就感與自我價值感,才能在職場上產生價值,進而得到相應的職位與報酬,或許因而能讓你產生熱情。我觀察身邊那些在一個領域裡深耕10年、20年,而成為佼佼者、大師級的人物,他們也曾有過撞牆期,但最終都走向更高的成就,就是靠著:擅長>熱情>情懷>理念的思維。(本文節錄自《跳級思維》一書,作者:艾兒莎(Elsa),幸福文化出版,以下為摘文。)
我在做人物訪談時,確實遇過一些非常成功的人,他們在很年輕的時候(我遇過最年輕的是10歲),就非常清楚自己喜歡什麼、要追求什麼,於是在工作的選擇上就相對簡單。
到了3、40歲才知道自己想做什麼的人,雖然一開始不是做自己喜歡的事,因為做了其他事,累積了足夠的資源與能力,反而成為後來轉換跑道的重要底氣,因為他們已經擁有「隱形本錢」了。
因此我會建議,如果還沒有找到熱愛的東西,請直接跳過,就從「擅長的事」出發吧。
先找出擅長的事,從中獲得成就感與自我價值感,才能在職場上產生價值,進而得到相應的職位與報酬,或許因而能讓你產生熱情。
但也有可能,一段時間過後這份熱情就消耗殆盡,這時多數人會選擇轉職。然而,我更建議大家先嘗試其他體驗,或把專注點放回自己與生活上,再撐一下,也許機運會把你推出困境。畢竟熱情不只是拿來展現的,更是用來在職場或市場上交換的,難免會耗損。
我之所以建議要先撐看看,關鍵在於時間,有時候遇到的問題,會隨時間而自然解決。當然,也會有撐很久還是無解的狀況,這時候我認為得有更大的「情懷與理想」,進入更高層次。
這是我觀察身邊那些在一個領域裡深耕10年、20年,而成為佼佼者、大師級的人物的領悟。他們也曾有過撞牆期,但最終都走向更高的成就,就是靠著:
(延伸閱讀│我觀察身邊真正的超級富人:「追錢」不是目的,「金錢」是種結果)
小時候總覺得,成功人士講的「理想」是場面話,我心想:「才怪,你就是想賺錢,不要想騙我了」。但現在不只是自己,就連身邊的朋友們,都是這樣實踐理想的。當然,追求理想的同時也要能賺到錢,但這兩件事,根本上是不相衝突的。
我有一位追隨我將近10年的粉絲,我們曾經差點有機會在新加坡見面,可惜我後來因工作關係臨時取消。雖然我們至今還沒見過面,但都關心彼此的近況。
她在24歲去新加坡工作兩年後,跑去澳洲一年,回台灣一、兩年後,又跑去獨旅、學其他興趣,直到33 歲,被家人逼著回去接家裡的事業。原本她很抗拒,最後還是轉念先試試看,至少這是從小就在家裡幫忙的事,而她也是兄弟姐妹中手腳最俐落的一個。
她們家是在市場賣小吃,在兩個市場都有據點,總共有三個攤位。她一回去幫忙以後,把自己超會殺價、談判、金牛座很講究CP 值的個性,發揮得淋漓盡致。
她不僅霸氣,動作也超快,使得來店的奧客也減少了不少。加上她很會搏感情、推薦自家商品,不時還會發限動分享自己的市場工作日常,讓小小的小吃攤迅速提升營業額與利潤,家人更是又驚又喜。
就這樣,她發現從小最想逃離的小吃攤生意,竟然這麼好玩,讓她這麼有成就感,於是她開始幫一些廠商做顧問與攤販規劃,有了新的身分與額外收入。
就這樣持續一段時間後,因為家人身體出狀況,才決定把三間超賺錢的小吃攤頂讓出去。賺到一大筆錢後,她在台北買房子、買車,還找到一份餐飲集團專案經理的工作,一做就做到現在,完全是逆襲成功。
這就是我說的「用拿手的事做為切入點」,而得到的結果。
她雖然被迫回到家裡幫忙,去做曾經拿手,卻不以為意的一件小事,卻從中獲得了價值感與熱情,甚至還延伸至其他相關工作,現在的她已不再感到迷失。
如果你真的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也不知道自己的熱情在哪些領域,那就試試從拿手的事物著手吧。
(延伸閱讀│中年後工作難找?職場專家:卡住你職涯的不是年紀,而是「這殘酷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