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一直都搞錯了,真正的失敗,不是鼓起勇氣行動但搞砸了,而是因恐懼失敗而壓抑好奇,怯於跨步。令我們痛苦的其實正是「成功文化」,由於怕出錯,我們不敢行動,而「犯錯文化」卻能消減挫敗感,因為每一次嘗試都是小進步。(本文節錄自《慶祝我們的失敗》一書,作者:夏爾.佩潘,寶瓶文化出版,以下為摘文。)
你聽過「失敗會議」嗎?
2009年,舊金山召開第一屆以「失敗」為題的大型國際會議,從此「失敗會議」(FailCon。Fail即失敗;Con代表會議,conference)成為矽谷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編註:台灣亦有主辦單位舉辦「搞砸之夜」、「失敗者年會」等活動,邀請跨領域的來賓分享失敗經驗,提出「創新不是從完美開始,而是從勇敢犯錯開始」、「失敗是成長的加速器」等主張。)
這些失敗會議的影片在網路上隨處可見,主旨是讓企業家、運動員分享從失敗中學到的事情。
他們在會議中講述失敗如何帶來啟發,喚醒他們,給予滋養及支持,直到引導他們找到迎向成功的想法,踏上一開始沒有考慮過的那條路。
這些講者剛從學校畢業、沒有任何經驗,往往與前輩們當年的年齡相仿。但數位經濟帶來巨大改變,新型態的企業家崛起。
聽了幾場失敗會議的演講便知,這些改變和隨之誕生的新型態企業家,對於失敗及重塑自我的能力,有著全新的要求和認知。
失敗會議有時令人厭煩,這很正常,因為演講的格式一成不變,當事人的正向心理讓人難以置信,並且最後總有好結局。在此談失敗的人,總是在講自己的過去……
儘管如此,在這些會議中,我們聽到了各種故事,以及充滿曲折、分岔和選擇的人生路徑。法國也有這類會議,但並未獲得同樣的成功。
這些講者定義自我的方式,不是自己是誰,而是自己「做了什麼」。
他們不強調主觀意圖,重視的是適應能力和重塑人生的概念,有時甚至讓人以為他們都讀過沙特的作品。沙特在《存在主義即人文主義》(L’existentialisme est un humanisme)一書中寫道:「人是其行為的總和。」
從這個觀點出發,法國存在主義者反對德國哲學家康德所說的「意圖」。在康德看來,一個存在物的價值,是根據其意圖的好壞來衡量。
聽了那些企業家自述如何在失落之餘睜開雙眼、展開新計畫,更讓我們明白,沙特的存在主義精神分析在美國獲得的回響,為何遠比法國熱烈。
沙特提出一種反佛洛伊德式的奇特精神分析,基本觀點是:讓治療對象衡量過往的影響、反思家族歷史在其潛意識中起的決定性作用,這些方法「毫無用處」。
更好的辦法是與治療對象一起探討他的計畫有各種可能性,尋找能為他的「現在」添色的方法。
(延伸閱讀│頭腦好不代表很會念書!哈佛學生都有一項特質:「RQ」高)
為何失敗令人難堪、罪疚,甚至羞恥?
這是因為我們誤將「我做的事」和「我這個人」混為一談──事實上,失敗是「我的」,卻不是「自我的」失敗。
●令我們痛苦的其實正是「成功文化」
由於怕出錯,我們不敢行動──沒有什麼錯比這更糟的了。「犯錯文化」卻能消減挫敗感,因為每一次嘗試都是小進步。
●主張快快步上成功軌道的「快車道」觀念有毒
快速成功雖然帶來安心,但也使人安逸。快速失敗,再迅速修正,反而更有助於大腦學習和成長。
●失敗是人生方向的再創造
遇上「此路不通」時,正是生命在提出質疑:「我能成為什麼樣的人?」
●沒能成功,或許正因那並非你真心所求?
我們往往想要的太多,卻不清楚自己真正想要什麼。看似「意外」的失敗反映了心之所向,帶我們看清內心最隱祕、也最深切的渴望。
12個觀念提醒你:快點失敗吧!
必須先失敗,才能從失敗中復元
觀念1. 有時只有輸了才能贏,失敗幫助我們糾錯,加速進步。
觀念2. 嘗試就是成功,每一次失敗都是更接近目標的一步。
觀念3. 危機卻是有利時機,它劃出一道縫,揭開了隱藏的機會。
觀念4. 失敗讓人從嬰兒式的全能幻想中清醒,認清自己,真正長大。
觀念5. 有些事,再努力也強求不來,但我們可以選擇如何面對。
觀念6. 「過度認同成功」與「過度認同失敗」一樣,都是過度偏執。
觀念7. 如果不敢失敗,你只能失敗地活下去。
觀念8. 跨出你的舒適圈,並且「多走一步」。
觀念9. 學習,不只是學會什麼,而是「要用你學會的做什麼」。
觀念10. 別受限於「標籤」或「頭銜」,忘了投入創造的初心。
觀念11. 人生是不斷改進、修正錯誤、尋求「觸底反彈」的一場探索。
觀念12. 忠於自己的渴望,不自我設限,也不貪戀盲目的自由。
(延伸閱讀│芬蘭蟬聯8年世界最幸福國家:從慶祝「失敗日」看芬蘭社會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