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運安全無小事。每當列車穩穩駛入月台,背後都有無數專業人員默默把關。臺中市日前喊出「七線齊發」,這也代表臺中的大眾運輸系統將邁向新時代。其中,備受矚目的藍線工程已正式開工,而這條新路線將面臨前所未有的技術挑戰,也就是在大肚山坡地興建全臺首座階梯式維修機廠。從設計到營運的每個階段,如何確保這套世界級捷運系統達到國際安全標準?
中捷藍線開工!臺灣將誕生首座山坡地階梯式機廠
「從無到有蓋一條捷運,真的像懷胎十月,」臺中捷運工程局顧問陳俊宏感性地形容。這位擁有35年捷運工程經驗的資深專家,曾是臺北捷運第二工程處處長,當年隨北捷的80人團隊南下協助臺中興建捷運綠線,如今就算退休了,仍致力經驗傳承,為藍線工程貢獻心力。
龍井機廠的選址過程充滿挑戰。臺中捷運工程局局長蘇瑞文提到,最初的選址在靠海的平原,但卻遇到土地取得困難與強烈東北季風的挑戰,最後選擇大肚山這塊約12公頃大小的山坡地。
這個決定讓臺灣捷運工程寫下新頁。「從來沒有人在山坡地設機廠,這將是國內第一座,」蘇瑞文說,面對斜坡角度小於30度的地形限制,工程團隊因地制宜,採用臺灣首見的「階梯式」設計,將機廠規劃為數個錯落的平台,分別容納行政大樓、維修工廠、儲車廠與變電站等設施。這種設計不僅大幅減少開挖量,更考驗著結構穩定與排水系統的規劃能力。
另外,臺中的地質條件更增添加工程難度難度,陳俊宏指出,臺中特殊的軟礫石地質,排水率特別高、承載力也較高,但施工特性與台北截然不同,每個地方都有它的地質特色,不能完全複製舊有的經驗,必須因地制宜。
這座機廠規模不容小覷,除了可儲放40部電聯車,還配備161KV超高壓變電站、兼具行控中心的行政大樓,以及完整的維修設施。每列三節車廂的電聯車可載運530人以上,約等於16輛公車的運量,最短可達90秒一班的高密度營運。
從北捷經驗到中捷興建,藍線如何在地化?
面對這些技術挑戰,臺中捷運並非從零開始。「我們不只是學習複製,更要建立臺中自己的技術能力,」蘇瑞文強調臺中捷運的技術自主化策略。在北捷豐富經驗指導下,臺中捷運工程局要做的是深化技術能力,建立適合臺中本地的捷運建設體系。
臺中捷運工程局顧問陳俊宏分享一個有趣的捷運細節:「你知道為什麼臺灣的捷運車廂,一進去就能看清所有角落嗎?」他解釋,如此設此的背後是為了防範爆裂物,所以一進到某節車廂,連下節車廂的座位底下都能看得清清楚楚。這番話也代表捷運工程中每個規範、設計背後都有當初的考量,這也是必須經驗傳承的部分。
從北捷的經驗傳承中,臺中捷運學到的不只是技術,更是系統性思維。蘇瑞文提到,北捷能達到99.97%的準點率,關鍵在於運用大數據統計零件使用週期,採用預防性維護策略,「若零件還沒壞就換,反而比較經濟,因為個別維修的成本更高。」
SDGs理念如何融入捷運建設的每個環節?
藍線工程全面導入SDGs永續發展理念,每個環節都兼顧安全與環保。從設計階段開始,就將減碳工法、韌性工程、防震設計等永續概念融入其中。
山坡地機廠的挑戰,也催生出創新的永續解決方案。工程團隊在整地過程中,特別注重植栽遷移和水土保持,蘇瑞文提到,因此在今年6月26日正式開工後,很快申請簡易水保計畫,並開始進行植物移栽工作。
從技術角度看,這座機廠不只是維修設施,更是永續城市的重要基礎設施。無人駕駛GOA-4系統的導入,不僅提升營運效率,也減少人為操作的能源浪費。電聯車的能源回收系統、智慧調度管理等,都體現了永續交通的核心理念。
安全至上如何落實?萊因成為「安全守門人」
在層層安全把關機制中,臺灣德國萊因技術監護顧問股份有限公司軌道運輸事業部總經理詹家維扮演關鍵角色,因為作為獨立查證與確認機構(IV&V),萊因負責從第三方角度驗證系統安全。
詹家維以臺中捷運藍線的興建分析將面臨的挑戰,他提到,如山坡地機廠接連隧道,消防安全特別重要。萬一隧道失火,煙霧疏散方向、人員逃生路線,都需要精密計算。
萊因的安全驗證涵蓋全系統,從單一零件到整體系統,從鋼軌車輪到無人駕駛控制將以第三方安全認證的角度,獨立檢視每個環節的安全性。
蘇瑞文提到,不只捷運行駛必須要確保安全性,從興建開始就要有一套嚴格的品質管制系統。如今,臺中捷運建立了完整的安全監管機制,從工程階段的施工管制,到營運階段的預防性維護,每個環節都有專業守門人把關。
從龍井機廠的創新設計,到全系統的安全驗證,臺中捷運藍線正在寫下臺灣軌道建設的新章節。透過技術傳承與創新、永續工程理念,以及嚴格的品質把關,這座山坡地上的階梯式機廠,不只是維修設施,更象徵著臺中邁向國際化都市的決心。
未來,當第一列藍線列車從龍井機廠駛出時,也象微背後無數專業守門人的心血結晶,這也是所有參與工程人員的心願,就是讓每位乘客都能安心回家。
(臺中市政府捷運工程局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