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丈夫在美國台積電的事業,台南特殊優良教師王怡萍毅然放下教鞭,帶著3個小孩遠赴美國亞利桑那州。原以為是從此過上人人稱羨的優渥生活,沒想到,人生考驗才正要開始——當台灣的教育高手遇上美式放養,故鄉對「補習」與「成績」再崇尚,都比不上兒子重拾自信心。
台積電之所以能吸引全球頂尖人才,除了優渥的薪資,更因為提供「超級福利」給外派員工,成為員工與親眷們在異國他鄉安頓的最佳後盾。
2023年,搭乘第一批包機降落鳳凰城、隨著先生赴任台積電亞利桑那廠的王怡萍,先是拿到了一筆1萬美元(約30萬台幣)的「安家費」,自行購置新家必需的家具與生活用品。
其次是交通與住宿補貼。台積電每年提供一次全家免費來回機票,以利於往返台灣與美國之間探親。此外,公司還根據家庭人口數提供不同的租屋津貼,像王怡萍一家五口,每個月就能拿到高達3800多美元的租屋補貼。此外,還有每個月高達數百美元的租車補貼。
許多人可能以為,台積電的員工及其家人到了美國生活,就等同於踏入金字塔頂端,過上躺平也能數錢、享受生活的日子。然而,王怡萍的經歷卻打破了這個迷思。儘管先生在台積電擔任主管,但她坦言,一家人在美國的生活,有時候得比在台灣「節儉」。
「我們一家五口去吃越南河粉,每個人一碗麵,加一份炸雞翅,這樣就要100美元。」王怡萍說,100美元相當於3000元新台幣,在中南部可以吃一大桌,或是20個便當。
一頓普通的全家餐,卻反映出美國高昂的生活成本,此外還有入境隨俗得給服務生的小費,種種支出,令王怡萍必須精打細算,不知不覺研究起從麥當勞到outlet的各類coupon券。
老師的小孩蹺課,人母超挫敗
「原本一開始,我不許老公到美國工作,但後來為了小孩改變心意。」王怡萍說。
在台灣,王怡萍是台南一位備受肯定的特殊優良教師,在教育領域深耕多年,找到了屬於自己的教學舞台,也深愛著自己的工作。然而,人生的劇本總是在意想不到之處轉彎,而促使她做出這個重大決定的,不是職涯發展,而是身為人母的焦慮。
大兒子在台灣就讀的學校,地處南部公立中學中的明星學區,素有「私校品質、公校收費」的美名。頂尖的教學品質,讓台南、高雄郊區眾多學校的前幾名學生都願意每天清晨早起、跨縣市搭乘民間遊覽車來就學,卻也伴隨著巨大的升學壓力與競爭。
每每上放學時段,十幾台遊覽車都再再提醒孩子們「你的競爭對手可能來自高雄、台南的高手,他們都特別來這裡讀書」,無形中加劇了學生的壓力與焦慮。
排山倒海而來的課業與考試,令大兒子感到窒息,儘管他非常聰明。
「如果你不是一個很願意為了分數去多付出的學生,你就是間接被淘汰。」王怡萍說,自己的孩子沒有不好,只是一直身處不適合他的環境,本來是一顆會發光的星星,慢慢的,光輝一點一滴地消散 。
母親也試過各種方法,希望讓這顆星星找回光亮。國三要會考,她送小孩到補習班,回到家沒多久手機就響了,原來小孩在母親走後,藉口去便利商店買東西,就再也沒有回來教室。
令王怡萍倍受打擊的,還有至少三次在教學樓裡接到大兒子老師的電話:「請問小朋友今天是請假嗎?」一查,發現大兒子居然在家裡,壓根沒去上學。
讀書是小孩的重要事,但不是最重要的事
柳暗花明處,發生在大兒子國三畢業那年,隻身前往美國威斯康辛州擔任交換學生。這趟旅程,徹底改變了他對學習的看法,也成為王怡萍全家搬到美國的關鍵轉捩點。
在台灣,王怡萍的兒子是公認的好學生,但龐大的升學壓力讓他感到,讀書就像「往死裡面考」,即便花費數小時,也可能一無所獲。
他曾對王怡萍抱怨:「媽,我讀書讀得好挫敗,我讀書讀得好累。」然而,從美國回來後,他的眼神充滿了光芒,興奮地與媽媽分享:「媽,我發現,讀書是所有重要事情裡面的其中一項。」
這句話讓王怡萍全身起了雞皮疙瘩。在台灣的教育體制下,讀書被視為「最重要的事」,甚至凌駕於所有生活面向。但在美國,她的兒子發現,讀書之外,和家人一起健行、一起煮飯、一起聊天,都同樣重要。這樣的觀念轉變,讓他不再將讀書視為一種負擔,而是生活的一部分。
移居美國之後,在沒有巨大競爭壓力的環境下,大兒子的自信心大幅提升,成績也隨之突飛猛進。他不再需要母親催促,反而會主動要求媽媽晚點來接他,因為隔週要考試,想在課後留下來向老師請教問題。
從這個戲劇性的改變,讓王怡萍堅信,搬到美國,為孩子創造一個不同的教育環境是正確的決定。
2025年暑假回台灣省親,她則正式向學校提出辭呈,打算長留美國。因為她明白,教育不該只是分數與排名,更應是讓孩子找到自我、重拾自信。
優良教師變居家CEO,不被新生活卡住
不只兒子正在成為更好的自己,王怡萍的人生劇本也徹底翻轉。在台灣,她是站在講台上發光發熱的特殊優良教師,擁有令人尊崇的社會地位。然而,到了美國鳳凰城,成為了全職家庭主婦,並身兼類「Uber司機」等多重角色,得花時間適應。
每天,王怡萍必須駕駛著休旅車,在不同的學校間穿梭,接送三個孩子上下學。司機工作不僅考驗著她的體力與耐心,更讓她感受到美國交通與台灣的巨大差異。
而另一份「廚師」工作,則將她的挑戰推向了新高。家中四個男子食量驚人,好不容易煮了一大鍋料理,成就感滿滿,沒想到30分鐘後頓時變成失落感,因為美食全被一掃而空。「這代表我又要再煮下一餐了。」
負責三餐煮到煩,決定上館子吃飯,但一看到高價帳單,內心又隱隱升起一股不悅。
身分與角色的巨大轉變,讓王怡萍開始重新思考自己的價值。過去,她的價值來自於學生的愛戴與家長的肯定;現在,她的價值彷彿只剩下接送孩子與煮飯。
為了不被異國他鄉的新生活「卡住」,王怡萍毅然決定考取保險證照,成為保險經紀人,一方面節稅、賺取收入,一方面幫助更多在美國的台灣人,了解美國保險的特殊之處,「Jennifer-王怡萍」的新身份就此新生。此外,仍不忘持續投入志工服務,常常帶著台灣孩子們一起到養老院關懷、食物銀行幫忙。
對王怡萍而言,新一份「居家CEO」的工作比當老師更辛苦,卻讓她更深刻地體會到新職涯的樂趣與價值。這位台灣特殊優良教師,最終在這場「從講台到廚房」的跨界轉型中,開闢了另一條人生新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