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AI將引爆裁員潮!中階主管竟首當其衝?怎因應?一文看懂底層邏輯

陳向豪 Vincent
user

陳向豪 Vincent

2025-06-05

瀏覽數 3,150+

科技公司裁員潮再現,讓初階白領工作機會流失成為一大熱議議題。(僅為情境配圖)Photo by Vitaly Gariev on Unsplash
科技公司裁員潮再現,讓初階白領工作機會流失成為一大熱議議題。(僅為情境配圖)Photo by Vitaly Gariev on Unsplash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00:00
00:00

進入工作流程的「AI代理」愈演愈烈,接近人類水平的「AGI」似乎也在不遠的地平線。加上科技公司裁員潮再現,讓初階白領工作機會流失成為一大熱議議題。但事態真有如此單純?高階管理職該如何看待自己的下一步職涯?從企業角度觀之,更永續的人才策略又是什麼?

從2024年走到2025年,我們目睹了許多前沿科技公司,在營收、獲利、股價創新高的情況下,持續的大規模裁員。比方說微軟於2025年5月的裁員風波,就是經典案例。我還記得2023年時,許多人將科技公司的裁員歸因於疫情期間的過度擴編,以及美國利率上升等宏觀經濟因素,但時至今日,我們不得不懷疑,公司亮麗財報下的持續裁員,其背後的核心驅動力,很可能就是AI的普及。

與其陷入焦慮,不如抽絲剝繭,理解AI裁員背後的底層邏輯。當我們看清運作原理,就能更準確評估自身風險,及早調整自己在職場上的定位。我認為,有兩個關鍵認知,是理解這個邏輯的起點:

1. 在絕大多數情況下,AI並不會完全取代某個職業本身,而是加速該職業內部的人才汰弱留強。換言之,整體工作機會將出現縮減,從業者之間的競爭也會加劇;而能夠留下來的人,往往是那些懂得將AI工具有效整合進工作流程的人才,其核心職能也將因此重構。

  • 2. 承上,所謂「核心職能重構」,大概率意味著人類的角色將從「執行者」轉型為「監督者」,這也將成為未來白領工作的常態。所謂「監督者」,指的是負責驗證與審查AI產出結果的人,並在AI模型判斷失準時,適時介入並進行人工修正。

基於這樣的認知,我們就能進一步推理–––誰會是高危險群?

一、誰最易被波及?可能是「初階白領」與「中階主管」

首先是「初階白領」將首當其衝,特別是年資尚淺的白領工作者或大學新鮮人,原因是全球範圍內出現了一個現象,就是企業更傾向使用資深員工加上AI工具的方式擴大生產力,勝過投入資源培養初階白領,全球最大的人力資源專業協會(Society for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SHRM)的研究證實了這個趨勢

以軟體開發為例,資深工程師憑藉多年的經驗,在使用AI輔助編程工具時,更能精準地識別模型所犯的錯誤,而資淺工程師,這樣的能力相對缺乏,一項針對Google內部96名工程師的隨機分組實驗,進一步證實此觀點。

類似情況也將會出現在其他職業中。想像下,一位內科醫師若無法識別AI模型的錯誤,將普拿疼以8000mg/天的劑量開立處方給病患,就可能讓AI犯下致命錯誤而不自知(註:普拿疼即 Acetaminophen 乙醯胺酚,健康成人每天超過4000mg即會造成肝損傷)。初階白領因資歷尚淺,自然容易處於劣勢。

然而,出人意料的是,「中階主管」也是AI自動化的高風險群。微軟在近期裁員中便明確指出,本輪裁員旨在「減少管理職人數以提升組織效率」。早些時候,顧問公司Gartner即預測, 2026年,將有20%的企業裁撤過半中階主管。原因在於傳統主管所負責的考勤、排班、績效監控、報告彙整等例行性任務,AI模型已具備處理能力,在AI的賦能下,組織結構能夠更加扁平,並大幅拉大單一主管的管理幅度。Deloitte德勤公司也提出相似觀點:未來的管理者,核心職能將轉向人才激勵、工作流程再設計(更多為人機協作)與策略決策,而非事務性執行工作。這正說明「核心職能重構」正在發生中,即使是實務經驗豐富的主管,也可能因為例行性工作佔比高,而處於被自動化的風險中。

微軟近期裁員中明確指出,旨在「減少管理職人數以提升組織效率」。圖為微軟義大利總部。取自microsoft

微軟近期裁員中明確指出,旨在「減少管理職人數以提升組織效率」。圖為微軟義大利總部。取自microsoft

AI裁員的風暴,現在只是序曲,而真正引爆的契機與時間點會是何時?我們繼續推敲。

二、何時引爆?兩大觸發條件與時間預測

我認為引爆大規模AI裁員潮的兩大條件,分別是:

1. AI模型與實際工作場景的交互渠道成熟

2. 底層模型達到(或接近)通用人工智慧(AGI)水準 – 這可能在2030年前後達成

不少人認為 AI 議題只是炒作,認為「AI將引發大規模裁員」言過其實。我可以理解這種想法,畢竟目前多數AI應用,仍停留在聊天框中的問答階段,尚未深入嵌入工作流程,實用價值自然受限。這也是上述第一點所想表達 —- AI模型與工作場景的交互渠道,當前還沒被完整的搭建起來。而當下 AI Agent 議題之所以火熱,正是因為它具備讓大型語言模型走出對話框,進一步與更廣泛世界產生互動的潛力。

8/17賴佩霞新書分享會 | 在基隆塔來一場心靈對話,立即報名!

局面確實正迅速轉變。從開發者端來看,隨著 AI Agent 議題熱度延燒,已經吸引為數眾多的開發者投入,開源社群好不熱鬧。而前沿大廠如微軟、Google、字節跳動、百度等,也都加大力度向企業端推進自家AI Agent平台,也獲得一定數量企業的採用。即使是對雲端部署相對保守的金融行業,也已積極內部投入研發,與既有系統集成。這些信號都顯示,AI Agent的交互渠道正快速被搭建起來。

可以想像,當AI Agent平台與企業內部ERP、CRM、CDP等系統深度集成後,AI模型將從「我問你答」轉變為「我說你做」,甚至能自主執行部分任務,那白領的工作方式將大幅改變,而白領工作數量減少,也將是預期中的事。

但各位可以暫時別那麼擔心,因為雖然AI Agent發展如火如荼,但目前仍有一個繞不過去的挑戰,那就是AI Agent目前在長程任務的場景下,結果的正確率還不夠高,難確保在較長、較複雜的工作流程中,保持正確率與穩定性:比方說,你請AI Agent上多個電商網站幫你貨比三家某款球鞋,但結果最後他替你買了一雙拖鞋回來。

原因還是老大難的問題:大語言模型的幻覺(hallucination)。在較長、較複雜的工作流程中,AI Agent時常會撞上當前AI推理型模型(Reasoning Model)在長序列推理易出現錯誤疊加的軟肋,體現在用戶面前的情況除了AI Agent會犯錯之外,就是使用上頗有「抽盲盒」感受,AI模型給的結果時好時壞,不穩定。此問題要根治,或許有待底層模型提高至AGI水平。

我們什麼時候會有AGI水平的模型?或許是2030年。雖學界與產業界對AGI的定義尚未統一,但普遍認同「能在多數領域中達到或超越人類頂尖水平的AI系統」的概念。在此認知之上, Anthropic執行長Dario Amodei預測,AGI有望在2027年問世;前Google執行長Eric Schmidt則認為可能落在2030年左右;即使是長期的保守派Meta首席AI科學家Yann LeCun,也認為最遲應在2035年前實現。綜合名家之言,2030年或許可被視為一個相對中立的推估時間點。

我們想像一下:當AI Agent平台從現在就開始加速整合進工作場景,而到了2030年,AGI水平的模型賦能這些平台,那職場的「大風吹」恐怕就會上演。這就是為什麼前Google 執行長Eric Schimdt疾呼「AI不是被過度炒作,而是被嚴重低估」的主要原因,這麼大規模的社會性顛覆,人類文明其實還沒準備好。

前Google 執行長Eric Schimdt疾呼「AI不是被過度炒作,而是被嚴重低估」。wikimedia commons

前Google 執行長Eric Schimdt疾呼「AI不是被過度炒作,而是被嚴重低估」。wikimedia commons

雖說如此,在2030年到來之前,個人與企業或許還是能預先做好準備。

三、個人與企業該有的準備

個人:「T型人才」不過時,重視專業 + 跨域軟技能

對於一般白領工作者而言,該如何避免成為AI裁員潮下的下一位受害者?

答案在於:強化你所在的專業領域,成為能為AI結果「簽字負責」的人。未來3-5年的AI系統,極大概率可以以相當高的效率與正確性完成事務型工作,但它無法對結果負責。未來所謂「會用AI的人」,將有點違反直覺,是能夠判斷AI模型結果是否正確、理解錯誤來自哪裡、並為後果承擔責任的人——而不單單是「會操作AI工具的人」這種狹窄的定義。

這也呼應一個存在已久的概念——「T型人才」。縱軸,是對專業領域的深入理解;橫軸,則是跨領域溝通與整合AI工具的能力。因為若僅止於會用AI工具,卻無法幫模型糾錯與改正,那就很難在這場AI革命中站穩腳步,掌舵自己的職涯發展。

企業:留意人才斷層、確保AI系統的可靠性

從目前領先導入AI的企業內部狀況來看,已經浮現出兩項值得關注的現象,值得各位企業的經理人們留意。

第一,當心AI造成人才斷層。不少企業已採取「資深員工加AI工具」的配置擴大生產力,進而停招甚至裁撤初階白領人才,這個做法可能埋下人才斷層的長期風險——當資深人員離開崗位,應該由誰來接手呢?Toyota 豐田汽車的工廠經營方式,或許提供了另一種思路:即便擁有高度自動化的產線,仍刻意保留一條純手工線,以備自動化失效時,能有人力即時接手、調校系統,確保營運不中斷。我相信培養一批優秀的年輕人,深知公司內部的獨特知識、價值觀、文化,在AI時代或許也是必要之事。

第二,當使用AI替代人力時,請確認系統與流程的可靠性。當企業面對AI浪潮時,裁員往往不是出於本意,時常是被迫參與的軍備競賽。然而,AI系統上線前若缺乏足夠測試與可靠度驗證,可能重蹈瑞典金融科技公司Klarna的覆轍——該公司原本以AI全面取代客服人力,卻因品質與用戶體驗下滑,最終不得不重新招聘人力回補缺口。

結語:AI風暴未至,但重構已開始

AI裁員的浪潮或許還未全面襲來,但各種徵兆已經浮現。對個人而言,與其等待不確定的變局,不如現在就主動重構自己的職業定位,培養基於AI工具的跨領域協作能力,在AI時代,通才可能比專才來的吃香。而對企業而言,眼前的AI帶來的效率紅利固然令人振奮,但必須留意這樣的果實,並非是犧牲組織韌性所換來的成果。我始終相信,能在AI時代基業長青的企業,競爭力並不來自一時的裁員節流,而是打造出與AI共生的組織體質,成功方能可長可久。

AI教父黃仁勳的創業領導成功之道
數位專題

AI教父黃仁勳的創業領導成功之道

AI晶片巨頭輝達(NVIDIA)執行長黃仁勳勢不可擋!1993年創立輝達以來,公司市值近來創下歷史新高,黃仁勳身價更是破千億美元榮登全球前15大富豪。隨著Computex 2024登場,他帶來的A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