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關稅戰牽動兩國間的貿易流向,更對全球供應鏈與航運市場產生連鎖反應。美國商家憂心年末銷售旺季無貨可賣,而在關稅可能暫緩的樂觀氛圍下,航運需求快速升溫,帶動運價飆漲,企業搶艙、搶出貨。台灣貨櫃三雄長榮、陽明、萬海也順勢受惠,迎來股東會上難得一致的樂觀展望。然而,在政策變數與供需失衡的陰影下,市場仍存不確定性,挑戰與機會並存。
美中開啟關稅大戰,這段期間,大部分美國商家最擔憂的是,今年9月開學、11月感恩節和年底耶誕假期的銷售旺季,該不會沒貨可賣?
原因在於,多數通路商的庫存已逼近低檔,一旦無法如期補貨,生意就飛了!所以,當美中5月12日共同宣布,三個月內啟動關稅下調,品牌商動起來,解凍原本壓著不出貨的訂單,同時爭搶空運、海運的運輸量能,力求商品如期上架。
除了搶艙,近期,美國聯邦法院裁定,川普的對等關稅政策行為越權,將禁止生效,包括中國等多個對美貿易逆差的國家,所以新增關稅都會暫停接收;川普接獲消息,立刻提出上訴,或許又會牽動往後的貿易市場。
種種跡象使得全球航運市場率先反應,5月30日最新出爐的上海出口集裝箱運價指數(SCFI)大漲30.68%,單週暴增486.59點,來到2072.71點,寫下波段新高。市場更傳出,航運公司6月1日開始,就要全面調升主要航線的報價,美西航線每TEU(40呎貨櫃)報價上看6000美元,形同倍增,美東線也要漲到7000美元。
長榮、陽明、萬海審慎面對後市
面對航運市場走升,投資人最關心的就是台灣貨櫃三雄長榮(2603)、陽明(2609)、萬海(2615)端午節連假後的行情。
5月29日堪稱水手的「超級股東會日」,長榮、陽明、萬海很有默契,在同一天和股東碰面。對於市況,長榮直言,因為美中關稅戰暫緩,美國線的訂艙暴增,業主急著恢復出貨,艙位及貨量預計6月底可以回復到4月前的水準, 但船隊調整短期內無法快速見效,所以運價水準也會持續走高。
針對後市,長榮坦言,過去8月、9月是傳統出貨旺季,但全球經濟成長放緩,加上美中貿易戰持續,供應鏈重組、政策不確定性都是挑戰,今年保持審慎樂觀。
「今年貿易衝突加劇,而且保護主義抬頭,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升溫,全球經貿發展都不確定,會力求營運規模成長,契合全球貿易成長與經濟發展需要。」陽明董事長蔡豐明在股東會上如此作結。
除了根據變化多端的市場,彈性調整公司營運,陽明也搭配市場貨量的成長潛力,強化南美、南亞等南北向的船隊布局,並持續推動數位化與AI,應用於貨櫃航運流程優化與實踐ESG。
以亞洲航線為主力的萬海,此刻也加強美國線的貨量。公司指出,美中關稅戰暫緩,也帶動亞洲區間與美國線貨量與運價齊揚,亞洲區間運價甚至年增超過三成,美國線長約合約價也成長30%~40%。
看好長期航運市場需求,萬海也提供更完善的運輸網路,4月因應越南、泰國、印度區間的貿易增長,新闢越、泰至東印度的直航航線;5月與海洋網聯船務及宏海箱運共同投船經營中國至印尼、馬來西亞航線;6月也將與阿聯酋航運共同投船經營印度至東地中海直航航線。
市場短多長空?航商戰戰兢兢
但貨櫃三雄對市場的樂觀態度,能維持多久?法人分析,美國加徵關稅的寬限期將在7月、8月陸續到期,如果各國沒有和美方達成協議,面對更高的稅率,製造商付出更多成本,終端產品進入市場,也可能轉嫁給消費者,一旦市場需求緊縮,經濟也會放緩,所以各國都會受影響。
全球航運巨擘之一的馬士基(Maersk)就因為經濟發展與地緣政治不確定性升高,預期全球貨櫃市場運量增長已修正為萎縮1%至成長4%之間;法人也觀察到,另一個航運大咖、法國達飛航運宣布,6月重返蘇伊士運河航線,意即大幅縮短航程,藉此降低成本,如果其他航商跟進,下半年運力過剩的情況就會加重,影響市場。
當然,也有另一派說法,由於工廠還沒開始補充訂單,製造產能還沒恢復到疫情前的水準,運力也有限,所以出貨「供需雙緊」,美國西岸港口未來幾週可能迎來大批船舶,6月的美國港口或許可能重演塞港危機。
雖然短期內關稅緩衝與補貨需求推升航運熱度,但長期仍要觀察全球政經走勢、供應鏈重組及運力調整的實質影響。航商們都發現,市場波動與風險未減,投資與營運策略必須審慎以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