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付出現金時感覺更心痛?從實驗看透金錢的心理學法則

大腦喜歡這樣花錢:智取金錢的心理學法則。

遠見好讀
user

遠見好讀

2025-04-20

瀏覽數 5,600+

《大腦喜歡這樣花錢,那樣理財》/僅為情境圖,取自unsplash
《大腦喜歡這樣花錢,那樣理財》/僅為情境圖,取自unsplash
00:00
00:00

美國學者花了6個月的時間,監測1000個家庭食品消費行為。在控制各種因素後,他們發現當人們用信用卡金融卡付款時,更傾向衝動購買不健康的食物,例如蛋糕或巧克力。這麼看起來,當我們不需要交出「真正」的錢時,就更容易享受充滿罪惡感的放縱。(本文節錄自《大腦喜歡這樣花錢,那樣理財》一書,作者:克勞蒂亞.哈蒙德,樂金文化出版,以下為摘文。)

各位的錢包裡很可能同時有硬幣和鈔票、信用卡和金融卡、電子交通卡和禮券,以及會員卡的點數。但假如我問各位,你現在手上有多少錢,你大概只會計算所有的現金總額。

我們會將現金、卡片和禮券分開看待,所以通常不會合起來計算總購買力。在某些情況下,這很合理。如果想在酒吧用超市會員卡和一些書店禮券請大家喝酒,恐怕不會有人理你。然而,我們愈來愈常用金融卡或信用卡來買酒了。

這麼做很方便,但從理財角度來看,明智嗎?或許不。不過在20年前,你一個晚上能在酒吧裡的消費上限,就是身上所帶的現金。

即便酒保願意接受,你大概也不會拿支票簿出來,支付離開前點的最後一杯酒。如今,日常的花用和我們全部的財產(至少是活期帳戶裡的)之間的界線已經愈來愈模糊。

我知道有些人認為,買三明治之類的小額支出應該一律使用現金,金融卡用在較大筆的消費,而信用卡只能用於奢侈品和度假行程。這是對金錢自制的方法。假如能夠避免,我們似乎不應該用信用卡向銀行借錢,買個起司醃黃瓜三明治。

這聽起來可能有點古板和挑剔,但近年的研究顯示,這其實是很好的心理策略。

美國學者花了6個月的時間,監測1000個家庭的食品消費行為。在控制各種因素後,他們發現當人們用信用卡或金融卡付款時,更傾向衝動購買不健康的食物,例如蛋糕或巧克力。

這麼看起來,當我們不需要交出「真正」的錢時,就更容易享受充滿罪惡感的放縱。因此,「無接觸交易」不只可能讓我們的帳戶縮水,還可能讓我們的腰圍變大。

當然,物品的價格愈高,我們愈可能會用信用卡或金融卡來購買,這也不太令人意外。這代表我們不需要隨身攜帶大量現金,而且信用卡還能讓我們用自己尚未擁有的錢來買東西。但這背後還有更多含義。

使用卡片購物時,我們不只更容易下決定,思維方式也會隨之改變。我們更容易忘記自己付了多少錢,也更可能給較多的小費。下面的實驗會提出證明,我們甚至願意為相同的商品支付更多錢。 

(延伸閱讀│賺得多花得也更多?不懂什麼是「貧性循環」,小心窮一輩子

1994年4月19日週日的下午一點,美國職籃波士頓塞爾提克隊準備進行賽季的最後一場比賽,對手是邁阿密熱火隊。這場比賽很關鍵,因為假如塞爾提克隊想要得到分區冠軍,就必須拿下勝利。

塞爾提克隊的比賽門票總是早早就搶購一空,但波士頓著名的麻省理工學院企業管理碩士班的學生們很幸運,他們有機會在比賽前一週拿到兩張門票──只要參加一場心理學的實驗就好。

【7月空中沙龍】會員免費參加>>半導體產業如何成為護國群山?

設計這場實驗的心理學家以使用欺騙手法而聞名,但這次的門票是真實的,一位幸運的受試者能帶好朋友一起去觀看比賽。不過請注意,這不是免費的。

這不是個贈票活動,贏家必須支付門票費用,而這就是心理學家稍有隱瞞的地方──學生並不知道這一點。他們只知道自己得和其他人在無聲拍賣會中競標,並認為如果他們願意的話,可以支付高於定價的金額。

這場實驗想要知道的是,這些學生願意用多少錢來買這張珍貴的門票;以及,不同的支付方式是否會有所差異。

每位學生都會拿到一張紙,來寫下他們的最高出價,但一半的學生被告知必須用現金支付(可以去提款機領錢),另一半則被告知能用信用卡支付。他們願意出多少錢來買票呢?

兩組的差異非常顯著。現金組的平均出價是28美元,但信用卡組願意支付的價格超過兩倍:60.3美元。

雖然我說這個結果很驚人,但我想各位也不會太感到意外。我猜,麻省理工學院學生的行為也符合你的態度,至少我是如此。

不知怎地,現金支付的感覺總是比較真實,而且付出現金時,感覺更心痛。卡片支付能延緩痛苦的時間,讓交易變得更容易。有些人會覺得太容易了。

舉例來說,隨著臨時信用額度的增加,英國人的個人負債在1990年到2013年間增加了超過3倍。我們能從中學到一些教訓。當你想用信用卡買東西時,請想像從提款機領出相同金額的現金來消費,會是什麼感覺。

或許用信用卡支付的麻省理工學生負擔得起60美元的籃球賽事門票──而且會認為這個交易很划算。假使如此,那沒問題。但我懷疑他們出了超過自己能負擔的價碼,只想著不計代價都要拿到門票,而沒有想到該如何支付。

或許這個年代的孩子,這些幾乎不曾看過父母用現金支付的孩子,就不會用如此不同又危險的態度區分現金和非現金交易了──看重前者而對後者漫不經心。事實上,現金很可能在不久之後完全消失。

對近未來的人們來說,「真正」的金錢也只會成為螢幕上的數字。或許他們很快就會發覺,涉及許多零的虛擬交易就和交出一疊鈔票一樣,讓人痛苦萬分。

(延伸閱讀│存款是累積財富的基石!想克制「買最新款iPhone」的慾望,巴菲特這麼建議

《大腦喜歡這樣花錢,那樣理財:32條智取金錢的心理學法則,看見你的消費、投資和借貸的財務盲點》,作者:克勞蒂亞.哈蒙德(Claudia Hammond),樂金文化出版

《大腦喜歡這樣花錢,那樣理財:32條智取金錢的心理學法則,看見你的消費、投資和借貸的財務盲點》,作者:克勞蒂亞.哈蒙德(Claudia Hammond),樂金文化出版

延伸閱讀

科技股入場須知 一次掌握市場動態
數位專題

科技股入場須知 一次掌握市場動態

科技股投資日益成為趨勢,投資人瞭解市場動態成關鍵。近日《黃仁勳傳》作者史帝芬・維特訪台,在與張善政的對談中揭示輝達在桃園建立新總部如何彰顯台灣在全球半導體產業中的地位,與旺宏電子吳敏求一同解析台灣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