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遠見39週年 遠見39週年 全年最優惠25折起,現在就是訂閱最好時機!

「非暴力溝通」怎麼做?4個練習,讓言語反映內心的本意

言語的力量之大,不容小覷!先學會自我對話,才能和他人對話。

遠見好讀
user

遠見好讀

2024-08-13

瀏覽數 8,900+

《非暴力溝通的對話練習》/僅為情境圖,取自unsplash
《非暴力溝通的對話練習》/僅為情境圖,取自unsplash
00:00
00:00

非暴力溝通的根本意圖就是「建立連結」:先與自己建立連結,然後才試著與他人建立連結。透過這樣的連結,我們可以創造出雙方都滿意的局面。當我們處在不同的狀態或次文化時,也必須針對它們採取不同的措辭。因此,我們希望你能善於用詞遣字,對你正在對話的對象說出既有意義又能引發他共鳴的話語。(本文節錄自《非暴力溝通的對話練習》一書,作者:茱迪絲.韓森等,聯經出版,以下為摘文。)

然而,倘若我們無法先關心自己,了解自我的感受和需求,我們說出口的話就無法如實反映我們的本意。這種失真的表達方式,也會扭曲我們與他人和這個世界之間的關係。

用這種扭曲的方式表達自我,不只會讓自己受苦也會讓其他人受苦。瑜伽和佛學推崇的各種修習,都是為了避免這類苦難的發生。

接下來我要舉的這個例子,可以幫助你更清楚話語會如何折磨人:

假如有兩個人約定7點在家裡碰面,卻有一人超過7點才到家,那麼等待的那個人通常會說出這樣的話:「到哪裡鬼混了?為什麼那麼晚到?」

其實,等候的那個人很可能是對另一方的遲歸感到不安和擔心,但他說出口的話卻只能讓人感受到他的不滿和憤怒。

這時晚歸的那個人很可能也會感到不滿和憤怒,於是雙方非但無法了解到彼此真正的感受和需要,還會大吵一架、互相指責對方的不是。這樣的對話就只會帶來痛苦。(延伸閱讀│真正的溝通,不是意見不同就認為對方有問題!談話前先做「這四件事」)

非暴力溝通是一個跳脫惡性溝通模式的過程。(僅為情境圖,取自unsplash)

非暴力溝通是一個跳脫惡性溝通模式的過程。(僅為情境圖,取自unsplash)

非暴力溝通是一種可以經由學習獲得的說話技巧,它會告訴我們如何在日常中實踐「正語」和「不說謊」的方法,如此一來,我們就可以把說話當作一種靈修,持續精進我們的修為,並運用這份修習與他人建立良好的連結。

(1)觀察──客觀陳述狀況

首先,客觀說出觀察到的狀況,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事實」,而不是說出評論。

(2)感受──說出你的感受

表達內心的感受而不是「想法」,且不能牽扯到其他人。

(3)需要──表達你的需要

說出心中的需要,可能來自於情感、理解、生存或認同等方面。

8/17賴佩霞新書分享會 | 在基隆塔來一場心靈對話,立即報名!

(4)請求──提出具體的請求

綜合前三個步驟後,針對目前的事件,提出滿足上述需要的請求。

當你不再先入為主、說出自己的評論時,就能減少衝突的發生,以充滿關愛的態度與人溝通。

其實,我們說的每一句話都有改變世界的力量。當然,這個力量可以改變我們的生活圈,但也可以改變更大的圈子。

這是因為我們說的話不只會立刻影響到我們周遭的人,它也會透過別人的嘴,間接地影響到我們從未見過的其他人。

學習非暴力溝通的過程,可絕對不僅僅是學習「該說哪些話」這麼簡單。實際上,非暴力溝通會從我們說話的最原始動機談起,它會讓我們看清自己說出這些話的背後蘊藏著什麼樣的意圖。

坦白講,我們甚至可以說,非暴力溝通其實是一套「必須先與內在的自我對話,才有辦法試著與他人展開對話」的溝通方式。

最後,我要告訴你,非暴力溝通是一個跳脫惡性溝通模式的過程,它能讓我們揮別不愉快的對話、不愉快的關係,以及許多不愉快的生活處境。

(延伸閱讀│如何改善溝通方式,重新建立關係?哈佛心理學家提醒:說慢一點,把「對方放在心裡」)

《非暴力溝通的對話練習:放下指責或成見,善用5種情境對話,有效找出彼此的需要》,作者:茱迪絲.韓森.拉薩特, 艾克.K.拉薩特,聯經出版

《非暴力溝通的對話練習:放下指責或成見,善用5種情境對話,有效找出彼此的需要》,作者:茱迪絲.韓森.拉薩特, 艾克.K.拉薩特,聯經出版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