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嘉義縣翁章梁縣長的施政理念下,屬於嘉義發展的人與故事,期望找回嘉義縣民的自信與笑容,於是一場為期四年,以藝術為載體的「再。嘉義 鄉村藝術行動」,在嘉義縣各鄉鎮間陸續展開。2025年計畫邁入第4年,18個鄉鎮市的完整藝術文化拼圖也終於完成。這不會是尾聲,而是展現嘉義縣在地文化底氣的開端!
「這幾年,嘉義人真的變的很不一樣,臉上總是掛著笑容,更加展現自信與熱情,積極向人介紹自己的家鄉與美好。」嘉義縣文化觀光局徐佩鈴局長轉述翁章梁縣長的說法。她表示這樣的轉變,不僅是科技產業進駐,扭轉了產業風貌,更在各種扎根的文化活動,不斷擾動並強化縣民對自己家鄉、生活周遭風貌的自信與關注,其中的「再。嘉義 鄉村藝術行動」,更是這股動力的起點源頭。
以藝術為載體,結合文化「再」起的寧靜革命
從過往臺灣糧倉邁向農工科技大縣的嘉義縣,18個鄉鎮市橫跨了山、海、平原,不僅擁有豐富自然景觀,更蘊藏許多特殊在地的文化風貌、生活智慧、歷史印記。為了重新喚起民眾對在地文化價值的理解與共鳴,重新認識自己家鄉的故事與風采,於是在2022年啟動這個以藝術為經、文化為緯的「再。嘉義 鄉村藝術行動」。
以八掌溪、朴子溪、北港溪三大流域為每年發展軸線,透過在地藝術家的不同觀察視角,結合在地居民分享與紋理爬梳,每一個地域的風貌故事,透過共享討論後,最終以在地人文為背景、共創的作品為結點。從義竹的賽鴿笭、鹿草的涸魚文化、布袋的火燈夜巡、太保的七星娘娘等,不但打開居民記憶,也更加認識這片土地,激發出不同以往的自信與活力。這場緩慢而安靜的轉變,不但是打造心靈與人文生命厚度的築底之旅,更是一場沒有喧囂的文化扎根寧靜革命。
越在地、越國際,「再。嘉義」囊括2項國際大獎
透過這樣一步一腳印,不僅在於最終藝術作品展現、更在於文化的長遠扎根效果,尤其2024年的「再。嘉義」成果,即獲得「美國IAA謬思創意獎」及「倫敦設計獎」2項國際設計獎項的肯定與青睞。
這次也以「藝術輪庄、在地交陪」為計劃核心精神,將每個流域下的人、事、物,以藝術形式書寫紀錄,呈獻出一部完整的嘉義學書冊,不僅對嘉義人甚至想研究嘉義的人,都是重要而深刻文化風采紀錄,能獲得國際獎項的肯定,更是對嘉義縣帶來意義非凡的肯定與藝術文化自信。而2025年的藝術共創成果,也將於2026年在嘉義縣舉辦的台灣燈會登場,而過去所有藝術成果也都能在各鄉鎮原地欣賞到,形塑出一個廣達18鄉鎮的無牆美術館風貌。
6處嘉義勝景,2025年入選文化部第一屆百大文化基地
除了「再。嘉義」完整風貌拼圖將於今年完成,2025年的嘉義縣更在文化部第一屆「全國百大文化基地」成果豐碩。從全國上千個競爭中,光嘉義縣就囊括6個,可說是排在優等生之列,分別是「大林慢城發展協會」、「板陶窯交趾剪黏工藝文化基地」、「阿里山達邦Mayasvi文化路徑基地」、「洲南鹽場」、「培桂堂-林開泰診療所舊宅」,以及「優遊吧斯阿里山鄒族文化部落」,最難得的是他們都包含了不同文化面向,而非僅單純觀光勝景,文化的厚度讓它們更顯不同、自帶光芒。
像是洲南鹽場,將廢棄鹽場重新復興,人們可以在此體驗舊時曬鹽風光外,更打造出晶華酒店選定的高品質季節鹽滋味;而阿里山更是豐富多彩,在優游吧斯就能一次體嚐阿里山茶、咖啡、美食,其中鄒族文化與涼亭文化,也讓觀光體驗來到不同層次與滋味。
融入文化的旅遊新貌,遊嘉義值得一來再來
文化雖不一定要變成觀光,但發展文化絕對是厚植在地居民認同感與自信的基本,更是培育下一代的基礎。徐佩鈴局長表示,當文化底蘊融入觀光後,就能讓文化去訴說故事、使觀光更有可看性,也會讓更多人愛上嘉義的美好。多元的鄒族原民文化、濱海鹽田文化、媽祖宗教文化、閩南傳統聚落、交趾陶、糖廠五分車等,都是讓嘉義縣別具風格與個性的元素。徐佩鈴局長也期許「嘉義縣不一定要做Number one、但我們要做Only one!」
(嘉義縣文化觀光局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