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去中化浪潮推波助瀾下,台灣無人機產業迎來前所未有的「爆發期」,概念股更是漲翻天!憑藉ICT技術優勢與靈活製造能力,加上民主體制的國際信任度,台灣迅速躍升為歐美國家「非紅供應鏈」的關鍵拼圖。2025年上半年無人機外銷總值年增逾七倍,歐洲市場對台機種信賴度大增。如今,台灣不僅搶攻國際,也將迎來史上最大軍用無人機採購案,規模高達500億元,吸引產業鏈群起響應,從整機到零組件形成完整國家隊,全面起飛的時刻來臨了嗎?
全球瘋無人機,台灣正站上去中化浪潮尖端!在歐美加速排除中製設備的同時,台灣無人機一飛沖天,成為「非紅供應鏈」新寵。
相關概念股的股價今天(4日)開盤再度出現一波漲勢,雷虎(8033)、漢翔(2634)、長榮航太(2645)持續走強,亞光(3019)、亞航(2630)甚至直攻漲停。
外貿協會指出,台灣靠著ICT技術底蘊與靈活製造能力,加上政治體制的透明可信,正快速成為歐洲選擇非中製無人機的首選國家。根據海關資料,2025年上半年,台灣無人機外銷總值飆上1189萬美元,創下年增率749%的歷史新高,高於去年同期的52%漲幅;其中,波蘭為最大出口國,占比高達54%,顯示台灣的無人機擄獲歐洲國家的心。
此外,歐洲對於無人機的軍事與民生應用需求持續攀升,貿協分析,無論是邊境安全、反無人機防衛,還是農業噴灑、城市監控等領域,皆積極尋找值得信賴的合作夥伴。因此,台灣無人機廠商開始「打群架」,串連整機、零組件、地面系統到電池模組形成全套解決方案,共同行銷全球。
拚出口也能顧內需,政府積極盤點未來四年各部會的無人機需求,包括教育部、內政部、農業部與經濟部,約需要5萬架,讓無人機國家值穩健成長。產業界普遍認為,雖然中國在價格上仍具優勢,但歐盟強化資安與去中化策略下,台灣成為歐美新供應鏈的重要拼圖,有機會進一步擴大產值。
500億砸下去!台灣無人機國家隊搶進作戰前線
而現在,台灣更要迎來史上最大軍用商規無人機採購案。國防部軍備局最新一輪招標案,將採購五型機種,總數量高達4萬8750架,預算規模上看500億元,等同半部潛艦國造的預算。業界反應熱烈,許多廠商動作頻頻,爭取標案契機。
台灣無人機領頭羊雷虎率先表態參與。雷虎憑藉MIT研發的精準打擊無人機與AI飛控系統,加上與台積電在晶圓廠巡邏機應用上的合作,成功炒熱投資話題。財務面,雷虎也繳出漂亮成績單,6月自結每股稅後盈餘(EPS)0.51元,超越去年一整年。
不讓雷虎一枝獨秀,中光電持續出貨第一波3037台的標案無人機,截至7月已交貨六成,同時拓展海外市場,特別是美國警消的應用,上半年已出貨數百台,下半年預期倍增。業者強調,未來將視案型積極投標,並依需求採行委外或自製策略。
也因為市場愈來愈大,後進者一個個出現。世紀民生宣布旗下多款具軍用規格無人機全面量產,並已完成對波蘭與立陶宛的小批量出貨,更通過美國軍用標案供應商測試。世紀民生產品涵蓋穿越型偵察機、長航時巡邏機、多光譜感測機與中大型VTOL等機型,應用橫跨國防、救災、農業與環保。
除了國防部,行政院航太小組日前宣布,將再加碼採購超過5萬架無人機,進一步點燃無人機概念股熱潮。除雷虎、中光電與世紀民生,包括漢翔、長榮航太、攸泰科技與事欣科等相關個股,都成為資本市場的焦點。
15萬架無人機準備交貨,訓練量能卻快爆炸
不過,這筆大單真的那麼好賺?龐大的採購案背後,引發審計部對後勤與訓練能量的關注。根據113年度中央政府總決算審核報告指出,雖然國軍已配備逾3千架無人機,但審計報告直指,訓練與維修體系明顯滯後,恐成產業擴張的隱形炸彈。
審計報告指出,陸軍先前委託中科院製造100架戰術型無人機,並辦理操作證訓練,卻只有少數人通過換照。以六軍團為例,13名學員僅1人成功換照,僅2人證照有效;聯兵營中有29%的操控手複訓時數未達標,夜航資格取得率也偏低。
去年才剛成立的陸軍無人機訓練中心,原本規劃年訓量為300人,但配合即將到來的無人機交裝潮,至少需訓練上千人,量能顯然不足;此外,軍方計劃取得民航局認證的4座考照場,截至去年底都還沒完成申請。
據了解,陸軍對此回覆,已修訂操作手冊,將換照考試內容納入駐地訓練,並協調中科院研擬後續培訓機制,預計今年內訓練量提升至1160人,115年完成整建5座訓練與考照場所。
儘管國防部與行政院積極擴大無人機採購,創造龐大市場規模,但審計部提醒,無論在訓練人力、制度建構與後勤整備上,都要同步強化,才能讓台灣的無人機國家隊在「數量擴增」之外,更具備「實戰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