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就職於日本荏原機械、德國西門子、美國Tuthill等世界著名企業;是年訂單破億的金牌業務員。22年的業務經驗讓他體會到:細節決定成敗,信任決定買賣。拿大單與丟大單的差別,就在多數人最忽略的「細節」,細節在哪裡?就在商務禮儀、送禮技巧、待客要點、說服心法。(本文節錄自《成交的細節》一書,作者:倪建偉,大是文化出版,以下為摘文。)
親戚朋友生病,你總不能空手去看望,最少要帶一束鮮花表達心意;主管、同事搬遷升職,你去賀喜,總得包個紅包,以表誠意。
人與人之間的感情,只憑兩張嘴是無法建立友好關係,所以我們仍需要運用一些小禮物來經營。但人往往又很矛盾,對方想要卻不好意思,表現出不願接受的樣子,這就要求我們在送禮時,得講究一點技巧。
送禮是一種習俗,也是現代社會拉近、改善關係的媒介,送給誰、送什麼、怎麼送等都有約定俗成的規矩,絕不能胡送、濫送,否則會事與願違,甚至招惹一身麻煩。
比如,過年了,你送家裡老人一個鐘錶,那鐵定會被拐杖趕出來;在上海,有個人帶了一袋蘋果到醫院探望病人,正巧病人是上海人,而上海話中,蘋果跟病故二字發音相同,這豈不是咒人家病故?由於送禮人不了解情況,結果沒有傳達到心意,反而鬧得不愉快。
飯局中送禮,更具目的性,因為客戶對我方已經心動,所以願意參與宴席,而我方的目的不在吃飯、喝酒,也不在送禮,而是事情能否有結果,即使當下沒談成,也要為日後的機會留下伏筆。
想比別人賺得多,伴手禮不該省
飯局也好,工作也罷,我們最好在與有業務利益往來的人溝通時,常備薄禮。很多人可能會不解,甚至抱怨:「偶爾送一次可以,經常備小禮物我可吃不消,積少成多也是一筆大錢啊!」
在此,我要很鄭重的告訴各位,有些事情、道理,現在不懂,但是當我們懂的時候,可能就錯過了,所以我講一個真實案例讓你明白,不管你有多少顧慮,想在業務這塊比別人走得快、賺得多,你就必須經常送伴手禮給客戶。
我在2021年替安徽的一家電力設備企業做銷售培訓。這家企業年銷售額在5億元左右,老闆是個女企業家,50歲上下,我問她:「妳在拜訪客戶時,經常送伴手禮嗎?」
她說:「當然了,陌生客戶我也送,不然誰理你啊。」其實我拜訪了不少於一百位企業家,都問過這個問題,他們也坦承經常贈送禮品。
為什麼這些企業家都要送東西?因為小禮物能觸發心理學上的互惠原則(reciprocity),即如果一個人對我們採取了某種行為,我們也應該報以類似的行為,否則會有愧疚感和負債感。
即使是陌生人,哪怕是一個不討人喜歡或不受歡迎的人,如果先施予我們一點小小恩惠,再提出自己的要求,也會大大提升我們答應的機率。
即使這個好處是不請自來,我們仍會有負債感,所以給予小恩小惠,就會觸發互惠原則,對方一定會回報我們,而且是超值回報。
既然要送,那該送什麼?記住一個標準:先買對的,後買貴的。
所謂對的,是指對對方而言有用的,例如吃的、玩的,以及對他人工作或娛樂有價值的。比如吃的,便宜的有口香糖、巧克力、 砂糖橘等,貴的有茅台酒、龍井茶等;玩的、低價的有給對方小孩的玩具槍等,貴的有紫砂壺、手鏈等;對工作或娛樂有價值的,像車用音樂播放器,一個十多元,送給客戶開車時解乏,也是不錯的選擇。貴的就不用多說,一只手錶幾千、幾萬、幾十萬都有,茶葉一斤幾百、幾千的也多的是。
買對的,前提是我們知道對方喜歡什麼,然後投其所好,這是第一選擇。
客戶喜歡釣魚,我們送個好釣竿;對方喜歡讀書,我們送某知名作者的親簽版。我曾經拜訪客戶,得知對方有個小孩正在讀小學3年級,於是在飯局中,我就送給他一部小孩用的學習機,客戶收到後很高興,因為他的孩子要了很多次,他都沒時間去買,而我直接送了一部市場上最好的給他,讓他滿足自家孩子的願望,讓孩子更親近自己,這比什麼都好。
如果臨時約一個重要的飯局,實在不知道來客的喜好,怎麼辦?那就送貴的。
比如,位於異地的客戶總經理突然來我的城市出差,我知道後該怎麼做?首先,不管他有沒有預訂住宿,都要第一時間歡迎他,然後表態:「我幫你訂飯店。」
記住,一定要訂大家都知道、著名、豪華的飯店,比如香格里拉等,這是尊重、在意、關心對方的一種表現。客戶因出差來這裡,可能已經訂好了,但是,幫客戶訂最好酒店的這句話,我們一定要說。
住宿最終可能不需要我們解決,但是一定要約吃飯。
人在陌生城市裡,心理上通常會脆弱一點,這時我們借助飯局,更容易深入了解客戶內心。約好後就要準備禮品,如果不了解他的喜好,那就一定要送貴的,因為愈貴愈有價值。
人人都有好奇心,我們收下禮物之後,私底下會想查一下價格,想像一下,你送給總經理的居然是一盒78元的茶葉或一瓶酒,這不是侮辱總經理嗎?最後這份禮不僅沒達到效果,對方還可能就此把你加入黑名單,再也不和你合作。
記住,我們是做生意的,如果小氣對待別人,你覺得能做好生意嗎?
送禮要麼送對的,要麼送貴的,別掩耳盜鈴,送一些便宜的給顧客。對方不傻,沒有達到他的預期,就是對方關起合作大門的時候。所以,別走了99步,卻在最後一步跌倒。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我們業務不僅給人以名,還要好好琢磨,如何送人以利,來利他利己,以「利」一錘定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