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遠見39週年 遠見39週年 訂兩年送一年、訂一年送半年 再送暢銷好書

深陷「無力感」不是懶惰!心理諮商師:只要小小一步就能拯救你

重新找回「我可以掌控自己人生」的信念。

遠見好讀
user

遠見好讀

2024-05-24

瀏覽數 8,200+

《你的憂鬱,是一種習慣》/僅為情境圖,取自unsplash
《你的憂鬱,是一種習慣》/僅為情境圖,取自unsplash
00:00
00:00

當一個人感知到危險的瞬間,焦慮的感覺也會油然而生。因此,為了減少焦慮,我們必須努力排除這個危險。只要危險因素不見了,焦慮感就會漸漸消失,重新找回內心的平靜,自然產生良性循環。然而,一旦一個人的內心被無力感控制時,就會開始變得沒辦法實行「排除危險」的行為。既然危險因素一直不消失,焦慮感當然就會愈來愈強烈。(本文節錄自《你的憂鬱,是一種習慣》一書,作者:朴相美,大好書屋出版,以下為摘文。)

所謂「無力」,指的不是不想行動,而是根本沒有力氣付諸行動的狀態。無力比憂鬱來得更危險。重複經歷「焦慮-無力-自責」的惡性循環,不僅會降低自我效能感,也會讓人陷入內心的流沙,連掙扎的力氣也一點一滴消失殆盡。在這段過程中,負面想法也會自動地如排山倒海般湧現:

「為什麼我這麼懶惰?」

「為什麼我是這副德性?」

「我沒救了。」

「我擺脫不了這種狀態。」

因為在職場犯錯而被嚴重斥責、被信任的人背叛、投資失利賠了大筆金錢、健康狀態突然惡化⋯⋯假如是基於諸如此類的「大原因」而陷入無力的狀態,自責的程度反而還會輕些。

可是,如果是因為「沒什麼原因」而陷入無力的狀態,往往就會飽受強烈的自責感折磨。在替「明明沒什麼事就變得無力」的自己感到悲哀的同時,自尊感也隨之跌落谷底。

無力,是在一個人完全無法靠自己掌控任何事時會感受到的情緒。愈是無力,專注力與記憶力也會愈低落。隨著欲望的消失,什麼都不想做,所以活動力也會減弱。

這種時候,千萬不可以放任自己沉浸在這種狀態,應該試著重新找回「我可以掌控自己人生」的信念,也就是知覺控制(Perceived Control)。

不要執著於自己無法改變的部分,也不要被來自外部的刺激壓垮,只要相信自己,並且找到自己擁有的力量。

我們必須好好面對與檢視自身所處的情況。每個人都擁有這股力量,而這股力量就在你我身上,不過是因為我們太難受了,才一時看不見而已。

當我們想要找回這股信念時,請試著大聲唸出這段文字:

原來我一直以來都太辛苦了。

對不起, 我沒有發現自己需要休息與充電。

對不起, 我誤會自己是一個懶惰、悲哀的人。

不要自責了。 我支持自己。我好喜歡自己。

想要從無力造成的自責流沙之中救出自己嗎?只有一個方法,可以盡快把自己救出來。

8/17賴佩霞新書分享會 | 在基隆塔來一場心靈對話,立即報名!

那就是「行動」。

如果是太大的行動,只會讓人因為提不起勁、充滿憂慮、還沒開始行動就已經覺得心好累,而繼續卡在自暴自棄的流沙裡。關鍵在於,從「小行動」開始。

想要從無力造成的自責流沙之中救出自己嗎?只有一個方法,可以盡快把自己救出來。那就是「行動」。(僅為情境圖,取自unsplash)

想要從無力造成的自責流沙之中救出自己嗎?只有一個方法,可以盡快把自己救出來。那就是「行動」。(僅為情境圖,取自unsplash)

貪心是大忌,「大掃除」更是最危險的選項

或許是為了想要一掃憂鬱的情緒,所以才會想著清掃灰塵,讓家裡環境變得煥然一新。可是,很容易就會演變成在開始前就覺得好累,打掃到一半也覺得好累,最後索性半途而廢。結果,又再次強化了自責感。

不妨放下野心,試著想一想「此時此刻、靠自己的力量、有辦法做得到的小行動」。接著,請拿出一張紙,寫下簡短的文句。漸漸地就會醒悟到「那些看似渺小卻對自己有益的行動,原來有這麼多!」請試著像這樣寫一寫。

星期一:只整理床頭

星期二:只整理書桌

星期三:只清洗內衣和毛巾

星期四:只整理餐桌

星期五:只整理冰箱裡的蔬菜盒

星期六:只整理冷凍櫃的第一格

每一天:起床後,立刻打開窗戶通風 與自己覺得相談甚歡的對象簡短通話 看一段能讓心情變好的短片

雖然星期一只整理了床頭,但心情卻在整理床頭的過程變得稍微好些,因此決定在星期二順便整理一下書桌⋯⋯像這樣一件接著一件地做,就會發現自己做得到的行動愈來愈多,進而隨著成就感的累積培養出激發下一個行動的能量。

這個方法,有效幫助了因陷入無力狀態而上門尋求諮商的人重新振作。將「家裡」這個自己休息的空間打掃乾淨,同時也帶有好好清理自己內心的效果。

「我正在把自己的內心整理乾淨。」

如果可以這麼想,那麼就連打掃家裡也會帶來「修心」的效果,而不是單純的勞動。不過,對於具有完美主義傾向的人來說,在實行上可能會比較費時。不僅得為了擬定完美的計畫消耗過多的時間,內心也會對「連小事都要寫計畫」一事感到不自在。最後,想要快點得到大改變與大成果的想法,反而變成壓力。

為了成為自己理想中的模樣而擬訂完美的計畫,並且付諸實現的壓力,結果蔓延成了「完成不了怎麼辦?」、「又失敗的話怎麼辦?」、「讓大家失望了怎麼辦?」的焦慮,親手將自己推落名為無力的流沙。

稍微粗糙些又怎樣?稍微做得不好些又怎樣?接下來做得好就好了。只要持續做下去,總有一天會做得很好。最後,你的內心只會抱持著一個念頭:「不管誰說什麼,我都喜歡自己。」

請銘記於心,只要一個很小、很小的行動就好,只要小小的一步,就能拯救你。

《你的憂鬱,是一種習慣:從覺察練習、五感正念等小行動開始,找回寧靜和幸福的自我修復心理學》,作者:朴相美(박상미),大好書屋出版

《你的憂鬱,是一種習慣:從覺察練習、五感正念等小行動開始,找回寧靜和幸福的自我修復心理學》,作者:朴相美(박상미),大好書屋出版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