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身邊的人陷入困境,飽受壓力、恐懼、焦慮、憂鬱之苦……身為陪伴者,我們可以採取什麼行動來讓對方好過一點呢?於力所能及範圍中能提供最簡單的幫助,便是「陪他聊聊」。一場療癒的對話,可以幫助親近之人緩解焦慮、釋放壓力、面對恐懼,同時促進對方的自我覺察,重新建立起自信。我們能發揮的助人力量不容小覷,只要有心,你也能為所愛之人帶來轉變。(本文節錄自《我想陪你好好聊傷》一書,作者:伊麗絲.桑德,今周刊出版,以下為摘文。)
想像最糟的結果
在思考某些令人害怕的事物時,我們總傾向趕快想一些會讓自己比較開心的事。一旦如此,那個讓焦慮達到頂點的災難化想法實際上並未真正獲得處理,只是先把注意力轉移他處而已。
我們的腦袋裡依然存有一個充滿災難的畫面,像是悲慘的意外、付不出來的帳單、婚姻的破裂等,它會頑固地賴在意識底下,隨時威脅著要出來。
試著與這些災難化的想像同在,不要逃離,然後一路想像到這場災難的結局,這會帶來一種解脫的感覺。
透過像「你現在最害怕的是什麼?」之類的問題來引導對方走近焦慮,在最好的情況下,只要你靠焦慮靠得夠近,它就會消失。
● 案例
波爾:「我們公司下個月要進行一波裁員,我好怕被裁掉。」
協助者:「如果真的被裁了,最糟的狀況會是什麼?」
波爾:「我可能會開始與社會脫軌。」
協助者:「這樣的想像是怎麼來的?」
波爾:「如果我找不到其他工作,兩年後就只能靠福利金度日,且肯定保不住我的房子。在這樣的狀況下,也不曉得我的婚姻是否還能維持住。」
協助者:「假如你真的只能靠福利金度日,丟了房子和妻子。接下來呢?你會怎麼樣?」
波爾:「我可能會跟其他流浪漢一起擠在收容所裡。」
協助者:「你覺得那樣的日子可能會持續多久?」
波爾:「我突然出現另一種想法,如果我沒有房子也沒有妻子,生活就沒有任何束縛了。我一直想去體驗不同的文化。說不定我可以去當志工。」(波爾坐直身體,眼神亮了起來。)
協助者:「所以被裁員後,有可能會發生什麼好事呢?」
波爾:「我還是希望自己不會被裁員,或是有需要的話,我還能找到另一份工作。但即使是最壞的結果,似乎也會帶來新的可能性。」
在協助別人想像最糟的狀況時,我心裡通常會有以下幾個待探討的問題:
我在生活中也會使用這些問題。當我害怕恐慌再次發作時,透過這些問題,我知道最壞的狀況就是昏倒。這不是我能控制的,也不會有人因此責怪我。例如,如果我演講到一半昏倒了,等我醒來時,應該會發現有許多擔心且想協助我的人圍繞在身邊。
在開始探討最壞的可能性之前,很重要的是要讓對方知道藉由探索這些想像中可怕的結局,可以幫他找到出口。讓他知道這樣做的好處是什麼,會讓他比較有意願回答那些不舒服的問題。
同樣重要的是,需要先確定對方是否想要,以及覺得準備好要做這件事情。畢竟這個過程通常不會太愉快,但有機會從中尋獲平靜。
當然,也務必讓你想幫助的這個人能自在地拒絕,例如對他說:「不見得要馬上做這件事,你可以在想要進行時再來找我。我們也可以想想其他方法來處理這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