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以為中國大陸僅有「稀土」這項武器,就小看中國反制美國的底氣了。不僅稀土元素,中國早在2023年就開始管制鎵、鍺、銻等關鍵金屬出口。根據外電的最新報導,此舉讓歐美市場正在經歷一波「絕望」的供應危機,不僅拿不到貨,鍺每公斤價格更從1000多美元暴增至5000美元。為何這三項金屬就可以讓全球產業鏈瀕臨崩潰?
美國總統川普於4月2日(美國時間)向全球祭出「對等關稅」至今約五個半月時間,真正能跟美國叫板的僅有中國,因為中國於4月4日首次將七項中重「稀土」列入出口管制名單,稀土瞬間成為最厲害的反制武器。
近幾個月以來,外界都將目光鎖定在這七項稀土上,其實,中國早就用「關鍵金屬」回擊美國。2023年8月1日起對全球實施鎵、鍺相關物項的出口管制、緊接著在9月15日對銻礦及相關物資祭出管制;2024年12月3日,中國更進一步不允許對美國出口鎵、鍺、銻、超硬材料相關的兩用物項;以及禁止出口軍民兩用物項給美國軍事使用者或軍事用途。
為何中國會鎖定這三項戰略礦產?鎵、鍺、銻對於製造一系列軍用與民用產品至關重要,涉及子彈、電纜、紅外線技術、電動車電池等半導體材料、新能源等領域。
鎵又被稱為「半導體工業的新糧食」,是半導體材料的要角,尤其在第二代、第三代化合物半導體材料中,因為有更高的功率密度、更快的開關速度以及高壓的功率感測,被用於5G、雷達、廣播電視、無線通訊等項目;鍺在先進半導體中起到關鍵作用,是製造高速晶片、光電子器件和太陽能電池的重要元素;銻除廣泛用於電池,也在夜視鏡、導航系統與彈藥等軍事裝備上扮演吃重角色。
《金融時報》:歐美正在經歷「絕望」的供應危機
去年12月中旬,美國國防情報公司戈維尼(Govini)的報告就指出,中國管制鎵、鍺、銻出口對美國的影響:美國國防部(以及美國海岸防衛隊)使用的二萬多個獨立部件受到中國管制出口的衝擊,影響所有軍種的1000多個武器系統,武器零件當中,有6335個需要銻,1萬1351個要用到鎵,1萬2777個需要鍺。
Govini進一步分析,美國1000多個採用鎵、鍺、銻的武器系統,共有1萬2486條的供應鏈,其中,1萬829條(86.7%)在某種程度上倚賴中國的供應商;2768條的銻供應鏈中,有2427條至少倚賴一家中國業者;5583條鎵的供應鏈中,有4733條至少仰賴一家中國供應商;在4135條的鍺供應鏈中,有3669條至少倚賴一家中國廠商。
中國藉此反制美國,是否發揮了效果?今年9月15日,英國《金融時報》的一篇報導指出,中國對關鍵戰略金屬鍺實施出口管制後,歐美市場正經歷一波「絕望」的供應危機。
透過這篇報導,外界才得以知道,這些關鍵金屬正在對全球產業造成衝擊。
《金融時報》進一步引述加拿大礦產勘探公司「Strategic Metal Investments」董事長Terence Bell的話表示,中國的發貨量「完全枯竭」(指關鍵金屬),他至少已有半年無法買到鍺了。「整個夏天,每天都會接到二、三家企業來詢問鍺價格的電話,現在的市場就是供不應求。」
《金融時報》同時也引述德國原材料供應商Tradium的話表示,市場對鍺的需求殷盛,陷入恐慌,主要來自美國、歐洲,「幾乎每個人都在找我們,我們甚至無法回答客戶的問題」。
中國未經提煉的粗鎵產量,占全球九成以上
根據美國智庫「席維拉多政策加速器」(Silverado Policy Accelerator)的資料顯示,今年1月至7月,美國從中國進口的鍺較去年同期衰退約四成;全球大宗商品市場分析機構Fastmarkets則指出,截至9月10日,鍺的價格已漲到2011年以來的新高,每公斤逼近5000美元,2023年初,中國尚未實施出口管控時,鍺每公斤為1000多美元。
英國金屬交易商Lipmann Walton & Co的交易員亞倫·傑羅姆(Aaron Jerome)跟《金融時報》說,「以前我們可以從中國進口100公斤的鍺,現在如果能拿到10公斤,都要謝天謝地了。」目前鍺的價格已經上漲三、四倍。
中國的鎵、鍺、銻的產量雖不像稀土具備絕對優勢,但鎵的產量(未經提煉的粗鎵)也占到全球九成以上;鍺產量(未經提煉的粗鍺)約83%;銻產量(精煉)占比71%。
棘手的是,全球精煉鎵的廠商(製造高純度鎵)主要集中在美國、日本、加拿大等國。所以當中國對鎵和鍺(粗礦產)實施出口管制時,影響的不僅是原物料的供應,更對全球精煉關鍵金屬市場帶來衝擊。
為何中國的鎵、鍺以粗礦產為主?因為這兩個金屬在岩石中極為分散,難以富集開採,絕大多數都以伴生金屬的形式存在,例如鎵伴生在鋁土礦床中、鍺伴生在鉛鋅的礦床中,中國大陸不會專門去開採鎵、鍺原礦,而是從其他礦物(如煤灰、鋁土礦、閃鋅礦等)的副產品中提取,所以可以用相對低廉的價格出口,導致其他國家不易競爭,也難以建立完整的供應鏈。
這也難怪當中國祭出「鎵、鍺、銻」管制措施後,庫存有限的西方企業,會遇上「卡脖子」的問題了。
中國需要高端晶片,還是美國更需要關鍵金屬?
台灣稀土及稀有資源應用產業聯盟召集人海中雄表示,中國將「關鍵礦產」武器化,開出的第一槍就是鎵與鍺,當時美歐日都怠忽事情的嚴重性,現在才警覺到,未來的痛苦與壓力還會更大。
9月15日,中美才剛結束在西班牙馬德里的第四輪談判,彼此宣布達成一定的框架磋商,但並無具體內容,顯然美方最在意的還是中國何時能取消對稀土與關鍵金屬的管制;而中國則希望藉此換到更好的條件,例如台海、南海議題,以及美國放寬對高端晶圓及部分製造設備(如DUV、EUV曝光機)的出口。
不過,9月17日,《金融時報》引述二名知情人士的話指出,中國的中芯國際正在測試首款國產的28奈米深紫外光(DUV)曝光機,主要用於生產AI(人工智慧)處理器。若能成功量產,將幫助大陸突破美國對晶片的出口管制,降低對西方技術的倚賴。
今年底以前,中美談判能否有具體結果,端視誰能撐得更久?到底是中國更需要高端晶片、曝光機,還是美國更需要稀土與關鍵金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