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與學校的產學合作能擦出什麼火花?臺師大攜手雄獅集團的「哈伯造星」計畫,為何能打破單一學校限制、短短幾個月就讓35所大學、711位學生主動加入?
邁入少子化的世代,企業人才短缺的問題也日益嚴重。不少企業提早在大學布署尋覓人才,已經是常態。但是,企業進入大學校園進行產學合作,不單是給錢、給方案這麼簡單。特別是國內大學發展相當重視的國際化與國際接軌部門,雙方能夠有一致的方向,產學合作才不流於形式。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攜手旅遊業龍頭雄獅集團,推出「哈伯造星」計畫,合作內容除了具備國際高度與視野外,還打破人才來源單一問題,以來自世界不同國家的人做為人才庫,還打破學校與學校之間的藩籬,以平台型態,讓不同學校的有志之士,都能共享人才培育的資源,跳脫傳統產學合作受限範籌、時間、對象、區域、模式單一等條件。堪稱產學合作的新樣板。
取名哈伯扮演找尋人黑科技
「哈伯造星」計畫主持人臺師大運動休閒與餐旅管理研究所教授王國欽指出,這項與雄獅的合作計畫,最早要追溯到2006年,當時以一門創新課「Two Days with CEO」而結緣,不少學生因此進入企業。
去年8月底時,雙方又因全球布局與人才缺口的議題接上線,讓這個計畫正式萌芽。
對於這個產學合作、共育全球管理人才的計畫,王國欽更借鏡人類探索外太空最重要的工具「哈伯太空望遠鏡」,將此計畫命名「哈伯造星」,意味著像哈伯太空望遠鏡一樣,能夠發掘出人才,也確立全球人才培育的大方向。
一企業對多校的合作模式
今年1月1日計畫正式啟動,將連續執行3年,投入經費約500萬元。根據計畫內容,以臺師大做為平台,讓不同學校的學生都能透過這個平台加入,成為一企業對多校的合作模式,擺脫過程一企業對一校的困頓,讓雄獅在人才的網羅更全面。
以4月12日截止的報名狀況來看,全國有35所大專院校、10個國家共62個科系參與。
其中以學校來看,臺師大人數最多,有179位,政大有19位、輔大19位、文化大學有16位、淡江大學12位、台大8位、台北大學7位、宜蘭大學3位、元智大學14位、靜宜大學9位、臺科大5位、清華及陽明交大各有3位及5位。若以國家來看,則有馬來西亞、日本、香港、澳門、越南、緬甸、菲律賓、印尼及中國。充分展現跨校際平台的功能與人才庫的國際化。
儲備人才大學生起薪4萬
此外,這項計畫還有4項創舉合作,包括:
1. 聘任。聘請專任助理協助此案。
2. 上課。在雄獅企業總部開設研習營。
3. 保證。海外實習機會。
4. 成立。成立企業內部會有幹部社團。
王國欽說明,計畫邀集了臺師大學務長林玫君、臺師大國語教學中心主任蔡雅薰、臺大教授陳惠美、輔大教授鄧之卿等一流師資外,更鎖定具備優秀外語能力條件的大三、大四、碩一、碩二等學生,透過維期8週時間、在雄獅企業總部培訓,深入企業核心讓產學無縫接軌,3年規劃6梯次的研習營,將可以遴選出48~72位儲備人才。
獨一無二的是,這項計畫每梯次選出25~30位學生前往企業總部上課8天,最後遴選 8~12 名,與企業簽約,扮演種子角色,派往海外實習。實習通過者,還可以與雄獅簽約成為正式員工。
王國欽強調,通過遴選、完成簽約,大學生有4萬元月薪,碩士生則有更高,有4萬5000元。
國際化與產學合作相輔相成
雄獅集團董事長王文傑表示,放眼全球市場布局的雄獅,積極進行產學合作算是提前深耕。雄獅旅遊在國際化的布署包括客源地行銷與供應鏈端的全球直接採購都含括在內,國內除了「鳴日廚房」與「藍皮解憂號」的台鐵美學列車外,今年還引進「挪威奮進號 Norwegian Spirit」包船計劃,更顯見雄獅接軌國際的企圖。
臺師大校長吳正己表示,壹師大畢業生中僅有15%會當老師,另外85%進入產業,學校與企業鏈結以銜接就業為導向成為發展的重要方向。其次,雙語課程、雙語老師等措施,國際學生的數量在全國也是數一數二,都是臺師大國際移動力的重要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