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混血CEO更能救亡圖存?研究發現「內部局外人」是老闆最佳接棒人選

選外人當CEO弊大於利

實習記者林芸懋
user

實習記者林芸懋

2024-02-29

瀏覽數 2,550+

許多研究都發現,由公司內部拔擢的CEO更穩定也更有優勢,只要再具備「局外人」的眼光,就能通吃兩方優點。(僅為情境圖)取自Pexels
許多研究都發現,由公司內部拔擢的CEO更穩定也更有優勢,只要再具備「局外人」的眼光,就能通吃兩方優點。(僅為情境圖)取自Pexels

公司營運風雨飄搖之際,從外部延攬一位CEO,或許可以成為救星。但是,由於他們不熟悉公司業務,這種變革反而容易損害公司的核心競爭力與收益。許多研究都發現,由公司內部拔擢的CEO更穩定也更有優勢,只要再具備「局外人」的眼光,就能通吃兩方優點。

在傳說故事裡,當一個國家陷入無人能解決的災難或困境,必定會有一名英雄剛好路過,並英姿颯爽地為所有人解決難題。

同樣地,當公司陷入困境,績效不佳時,人們總傾向往外尋求援助,高薪聘請外部人士成為新任CEO,期望他能以嶄新的觀點與「自由」之身,為公司帶來改變,注入活水。

但是,外部CEO進行的變革,有時不僅無法提升績效,甚至可能帶來兩種負面後果。

在印度商學院發行的研究期刊《ISBInsight》中,南迪尼.拉賈戈帕蘭(Nandini Rajagopalan)教授提到一項實證研究:外部招聘的CEO通常無法充分了解公司的核心能力、資源限制與弱勢,甚至可能和公司的核心競爭力牴觸,在這種情形下發起大規模改革,將會適得其反,帶來更嚴重的破壞,導致公司績效下滑。此外,也時常引起公司高階管理團隊更替,讓公司與CEO失去關鍵人才。

研究顯示,外部召聘的CEO時常引起公司高階管理團隊更替,讓公司與CEO失去關鍵人才。(僅為情境圖)取自Unsplash

研究顯示,外部召聘的CEO時常引起公司高階管理團隊更替,讓公司與CEO失去關鍵人才。(僅為情境圖)取自Unsplash

相較之下,由內部晉升的CEO,因為對公司優劣勢、文化與局限等有著深刻理解,將有助於他們為公司制訂適當的變革策略,也更能打造公司的長期發展優勢。

國際知名的領導力顧問公司RHR International指出,從企業內部晉升CEO還有以下3種優點:

█ 相較於外部CEO,內部CEO最終的就任時間更長。

█ 外部CEO僅能提高0.1%股東報酬率,內部CEO提升的股東報酬率卻高達4.6%。

█ 若以前三年的資產報酬率為衡量標準,短期來看,內部CEO和外部CEO推動的變革都同樣成功。但是,長期看來,內部CEO帶來的適度變革,能產生更積極的影響,而外部CEO推行的重大變革,會引發更劇烈的破壞性影響。

「混血CEO」是動盪時期的救星

不過,如果公司正值風雨飄搖之際,最理想的救世主,可能是所謂的「混血CEO」。

《華爾街日報》報導了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安德森商學院博士生杜廷宇(Tingyu Du,音譯)的研究,針對美國1450家上市公司在1993年到2017年間的數據分析顯示,「管理公司子公司,但不在母公司擔任領導職務的高階主管」,是繼任CEO的最佳選擇,她並稱呼這類主管為「混血CEO」。

8/17賴佩霞新書分享會 | 在基隆塔來一場心靈對話,立即報名!

她也發現,在動盪時期任命「混血CEO」,會比任命內部CEO或外部CEO為公司帶來更高的績效。譬如,在 2008 年金融海嘯前夕(特別是在 2001到2006年間)任命「混血CEO」且受到金融危機劇烈影響的公司,總資產回報率比內部CEO或外部CEO領導的公司高出11%。

而在危機發生之前,由內部CEO領導的公司表現和「混血CEO」掌權的公司表現大致相同,外部CEO領軍的公司表現,則稍遜於「混血CEO」的公司。

杜廷宇認為,「混血CEO」之所以能表現優秀,是因為他們了解公司的文化和能力,同時又具備局外人心態,對新的想法抱持開放態度。因此,他們能理解母公司的需求和文化,同時又能實施積極的變革。

因此「當公司需要一點改變的時候,『混血CEO』是最好的選擇。」杜廷宇說。但是,並非每間公司的營運規模,都大到足以擁有多家子公司,任由董事會能從中拔擢最適合母公司的「大CEO」。另外,麥肯錫(McKinsey & Company)的研究也指出,大多數的新任執行長都由內部晉升。整體來說,表現優異的前20%新任CEO中,就有2/3屬於內部CEO晉升。

管理公司子公司,但不在母公司擔任領導職務的高階主管的「混血CEO」,是繼任CEO的最佳選擇。(僅為情境圖)取自Pexels

管理公司子公司,但不在母公司擔任領導職務的高階主管的「混血CEO」,是繼任CEO的最佳選擇。(僅為情境圖)取自Pexels

培養「內部局外人」的三個方法

值得注意的是,內部CEO晉升之後,卻也因為過度熟悉企業,以至於無法輕易看見問題癥結或必須改變的事物。《哈佛商業評論》指出,解決這一困境的最佳方法,就是培養「內部局外人」──具有外人視角的內部CEO候選人。

麥肯錫公司同時還分享了三個培養外人視角的策略:

以嚴格的分析觀點看待公司:忘記公司的發展歷史,以客觀和外人的角度來分析公司的業務發展。

進行思想實驗:假設特定商業領域的巨頭收購了公司,思考他們將會以何種角度看待公司、發現哪些公司的弱點和可改進之處。

學習跨行業知識:了解其他行業處理供應鏈、行銷和其他領域的方式,可能會激發靈感,發現業務的全新可能性,並有助於推動轉型變革。

英特爾創辦人安迪・葛洛夫(Andy Grove)在著作《唯偏執狂得以倖存》(Only the Paranoid Survive)中,曾記述了他和高登.摩爾(Gordon Moore)關於接班人選的對話:

葛洛夫問:「如果董事會任命一個新的CEO,你覺得他會做什麼?」  
摩爾立刻回答:「他會讓我們擺脫過去的束縛。」  
葛洛夫便說:「那我們何不走出門,再進來公司自己完成這件事呢?」

以上,或許足以做為選拔CEO的啟示。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