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圓走跌、外資湧入,導致日本房價攀升。但即便如此,東京的房屋交易市場,仍被譽為僅存「可負擔房價」的世界都市。當「蝸居」現象從首爾蔓延到紐約,東京的房屋政策,如何讓租房、買房不會難如登天?
近來,日本媒體大肆報導東京湧現「破億」高價房產,但即便高漲過後的房價,一旦與其他國際產經重鎮相比,像是紐約、倫敦,瞬間顯得無比親民。
事實上,日圓破億約為新台幣2170萬元,以信義區售屋廣告顯示的價錢來看,這個金額恐怕可能只買得起台北屋齡3、40年的「昂貴老宅」。
只領基本薪資,也可輕鬆入住「東京」兩房公寓
以兩名領基本薪資的員工條件,根據《紐約時報》報導,東京最繁華的23區中,至少有6區的兩房公寓平均租金,是員工領東京當地基本薪資可以輕鬆負擔!但美國人若領底薪,想在紐約市這個大蘋果租到兩房公寓,根本是毫無機會。
針對較熱中買房置產的亞洲地區,根據全球數據庫Numbeo的資料,東京的房價收入比為11,首爾28、台北29、北京33,香港則以41奪下冠軍,和這些驚人數字相比,東京房價異常親民。
東京多年以來保持可負擔房價,原因在於當地獨特的土地規劃與都市發展政策、便捷且持續擴張的鐵路系統,促使東京新房子的供應源源不絕。
房價如何不貴?蓋就對了
和許多世界城市一樣,隨著經濟發展,大量人口移入東京,住房需求隨之增加,若供不應求,房價將跟著被推高。不過,得益於東京較寬鬆的都市發展政策,建商積極興建、翻修老舊房屋,東京光是過去50年內新建的房產總數,便已超車紐約整體住房數量。
東京住房的稠密程度,從公園綠地稀缺如奢侈品,也可以略窺一二。東京公園面積僅占總土地面積的7.5%,遠低於紐約的27%,和倫敦的33%。去年10月底,澀谷的御岳山公園因再開發計畫而關閉;鄰近的新宿,今年初也通過一項巨大的開發計畫,地點就在有百年歷史的明治神宮外苑,引起許多反彈聲浪,包括已故作曲家坂本龍一、作家村上春樹,都公開反對。
有趣的是,日本人對新房子的執著,一部分助長了房市滾動翻新的速度。根據政府最新數據,2013至2018年間,日本新房銷售占總數的86%,相比之下,美國新房銷售通常約15%。從二手房價來看,房地產機構Japan Property Central數據顯示,屋齡30年以上的房屋,平均比5年以下的新屋跌價超過一倍以上,背後原因和文化以及多地震的安全考量有關。
減少「鄰避效應」,混合分區
不過,為何早已擁擠飽和的東京,每年還可以持續新屋?這和東京的土地利用政策有關。
日本的全國性的區劃法律,將土地開發交由中央管轄,避免地方居民因擔心建設高樓可能遮蔽景觀、增加噪音等因素,干涉開發計畫落在「自家後院」的鄰避狀況。
另外,ABC新聞報導,相比澳洲和紐約的土地區劃,皆採「歐幾里得分區」(Euclidean zoning),也就是單一用途發展,日本的土地使用法採「混合用途」分區,總共12區之中,僅工業專用區不可建設民宅,其他區域皆允許住商混合,可以更靈活應對升高的居住需求,造就東京的多樣化與包容性。正因如此,東京的土地利用現況圖,簡直像是一幅堆疊繽紛色彩的油畫。
擴大交通圈,鐵路「創造城市」
維持房價穩定的背後功臣,其實也和全球知名的東京「通勤地獄」有關。東京發達的鐵路網絡,讓通勤圈擴大至東京周圍的神奈川縣、千葉縣和埼玉縣,打造「東京-橫濱圈」,或稱首都圈。
其中,民營鐵路東急電鐵在都市擴張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如著名的都更案東京「二子玉川站」,東急集團拆除上百間老宅,重新打造可容納數千戶的公寓大樓,凸顯民間鐵路在東京「創造市鎮」的特性。東急前社長野本弘文2016年受訪時曾表示,東急自認是塑造城市的公司,日本知名地圖研究學者今尾惠介更形容,東急電鐵「不是通過城鎮,而是創造通過的城鎮」。
沿著鐵路拓展的都市圈,輔以可容納更多住戶的都更計畫、靈活的土地分區規劃,相輔相成下,讓人口稠密的東京,在經濟持續成長之際,依舊保持房價穩定,讓買房不至於成為「無殼蝸牛」的黃粱一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