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tGPT掀起一波上班族被取代的時代焦慮,對求學中的學子更是。研究對話式AI的台大資工系副教授陳縕儂,也坦承現在她的學生都在問她,還需要學寫程式嗎?但她表示,還是有這些軟技能無可取代。
「我的學生都在問,現在還要學寫程式嗎?自己學了半天,還寫得不如AI寫得快、寫得好,那自己到底在幹嘛?」台大資工系、資訊網路與多媒體研究所副教授陳縕儂,談起致力研究的AI人工智慧,會不會取代自己時,想起學生們的焦慮,眼神裡都是溫柔,「我都跟他們說,來,讓我們問問ChatGPT到底資工系學生,還要不要學寫程式?猜猜看,答案是什麼?」
36歲的陳縕儂,面對學生的人生問題,引導方式也很年輕。
她表示,ChatGPT回應了人類軟體工程師,有不可取代之處,因為軟體工程師的任務範疇,不限於寫程式,而是還要理解客戶需求,並且盤點資源與成本,定製一套解決方案,「AI寫程式很擅長,但在實際寫程式之前,需要溝通、理解的軟技能(soft skills),這段還是非常複雜,人類很難被取代。但相反的,如果你只停留在寫程式的階段,的確就只能被取代了」。
嬌小活潑的年輕學者陳縕儂,看起來如同剛剛大學畢業的女孩,實在很難想像是已經在帶研究的大學副教授。陳縕儂在學術領域嶄露頭角,是在27歲時得到台灣傑出女科學家獎新秀獎(2014年),其後一路快打快攻,29歲任職美國微軟研究院博士後研究員,當年度辭職返回台大任職,並在31歲時獲選科技部愛因斯坦培植計畫獎助(2018年)。33歲升任成為副教授,也就是三年前,她成為台大資工系最青春的副教授。
她拆解ChatGPT背後技術突破,反認「工人智慧」重要
「AI人工智慧,就是用機器模擬人類會有的智慧行為,」主要研究領域是「對話式AI」的陳縕儂,拆解這波ChatGPT帶動的技術突破。
她表示,人類的其中一種社會行為是「感知」,如同過去為人熟知的「辨識型AI」,軟體系統被動接受資訊、並且理解意涵,「但是人類有另一種社會行為是『生成』,我會唱歌、會畫畫、會寫文章,這是主動產生內容,這就是今年廣為人知的生成式AI。當然生成比辨識要難,如同要小朋友寫一篇作文,一定比分辨一篇作文的類型,要難上許多」。
辨識型AI的限制是,系統訓練需要較多的人為介入,也就是標記資料的類型,陳縕儂形容「人工智慧之前,要先工人智慧」,但優點是系統路徑清晰,所以「可控制」,因此其應用發展蓬勃,受到企業喜愛。
「生成式AI就像一個活蹦亂跳的小朋友,比較不受控,就需要更多的關注,才能引導它。它的特色,是拉齊所有企業的AI水平,改變了競爭狀態,」陳縕儂分析,對後進者而言,就算現在才開始發展AI應用,也不會落後太多;對先進者來說,雖然經驗值較高,其後的延展性較高,但單就技術來說,領先程度可能就沒有以往顯著。
「眼見不能為憑」的時代已經來臨
2023年崛起的生成式AI,不僅引發產業新變革,其技術特性,也將帶給人類社會新的變遷挑戰。過去20年搜尋引擎Google,讓人類獲取知識,從困難變成簡單;今年ChatGPT帶動的生成式AI,則是讓組織資訊、創造內容,從困難變得簡單。
生成式AI可以快速重組內容,生成很多類似「草稿」的文本,世界上將充斥愈來愈多各式各樣的資料,良莠不齊、真偽難辨,「麻煩的是,這些資訊不見得是誰刻意做出來的假訊息,可能就是AI不小心自己腦補,或是亂接文字接錯了,所以,現在開始將是『眼見不能為憑』的時代了」。
難道生成式AI推動的人類社會,將是以「不信任」為基礎的社會?
陳縕儂對此保有科學家的正面積極態度,她表示,有所保留、不要盡信,是AI時代的人類新素養,其中「資訊識讀」成為重要的能力,此外時代變遷,也將會產生新的工作職缺,甚至帶動新的人類社會樣貌,例如擅長人機溝通的「AI訓練師」,需求將會暴增,或是因為機器替代部分重複性的工作,而實現「周休三日」的願景。
「也許也將改變原有的工作價值觀,或是改變社會階級概念,因為AI改變了基層的白領工作,讓人們重新思考工作的意義」,陳縕儂樂觀地說,「這時候選擇自己真正喜歡的事務、擅長的事務,可能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