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一個目標做好,那就夠了。」6月10日,國防醫學院112年畢業典禮,邀請「亞洲換肝之父」陳肇隆發表演說。從醫40餘年,如何從一位備取住院醫師到醫院院長。陳肇隆藉著投入肝臟移植歷程,勉勵畢業生,設立一個目標就好,專心致志,鍥而不捨,終能抵達成功彼岸。
台下「黑壓壓」一片,面對身穿畢業袍的五、六百位畢業生,陳肇隆宛如慈愛耐心的師長,將自己行醫超過40年的經驗,娓娓道來。在學生即將跨出校園之際,以自身故事勉勵畢業生,在醫學領域找到一個目標,並以專注和堅持來灌溉,終將迎接成功的到來。
亞洲首例肝移植手術,故事被改寫成暢銷小說
陳肇隆以精湛的換肝移植技術,享譽國際醫界,至今執行超過2300例換肝手術,手術存活率高達九成,名列世界第一。在器官捐贈觀念尚未普及、而器官移植法案仍未訂立的年代,陳肇隆便冒著遭起訴的風險,在1984年完成亞洲首例肝臟移植手術,接著又創下世界首例活體肝臟移植、亞洲首例一肝兩受分割移植等多項創舉。
陳肇隆在肝臟移植的突破,吸引日本團隊將其經歷畫成漫畫《閃耀吧!手術刀》,後來改寫成小說《孤高的手術刀》,暢銷破百萬本。2019年,陳肇隆更獲得國際肝臟移植醫學會的「終身成就獎」,是全球首位獲頒此獎的華人醫師。
意外「畫」進肝臟領域,目標專一在肝臟移植
1976年,陳肇隆自高雄醫學院畢業後,走遍屏東霧台鄉6個村落,山地行醫經驗讓他更加確立自己對醫學的熱情與使命感,於是背起行囊,北漂而上,應徵長庚醫院的住院醫師。在當年外科6個缺額,卻有200多人報考的激烈競爭下,陳肇隆以備取住院醫師的身分,進入長庚醫院。
最初,陳肇隆以一支筆桿接觸到肝臟專科,住院醫師時期,陳肇隆協助當時以「手指切肝」享譽國際的教授林天祐,繪製肝臟解剖圖。從沒看過肝臟手術的陳肇隆,開始翻找書籍資料,直到精熟每個細節,他笑說,「只要下了功夫,就會產生興趣,」後來,他便踏上這條「任重而道遠」之路,窮極心力專注研究肝臟移植技術。
在最困難的時候,看見最好的機會
1967年,世界才出現第一起成功的肝移植案例,不只台灣沒有,當時在美國也是非常困難的手術。陳肇隆1982年到加拿大進修,積極向「器官移植之父」美國醫師史塔哲(Thomas Starzl)拜師學藝,成為史塔哲的第一助手。回憶早年的肝移植手術,「血液像瀑布一樣流出,」甚至要穿著長至膝蓋的鞋套,才能避免雙腳泡在血水中,陳肇隆回憶當時宛如戰場般的手術情景,一切仍歷歷在目。
即使手術過程艱辛,陳肇隆知道肝臟移植能讓台灣肝硬化和肝癌病人開啟第二人生,因此,他無畏老師史塔哲在手術室的嚴厲,頂著第一助手的壓力,咬牙學習肝移植技術,「最艱困的時候,就是切入這個領域最好的時候。」他始終如此相信著。
回台建立團隊,並推動器官移植修法
陳肇隆1984年學成歸國,準備推動亞洲第一起肝臟移植手術,卻面臨諸多挑戰。當時台灣沒有一位醫護人員曾看過肝移植手術,因此,陳肇隆利用假日,招聚團隊以狗和豬等動物為實驗,模擬手術進行,並以此建立肝臟移植小組。
不只人員訓練耗費心力,當時連肝臟的保存液、抗排斥的藥物環孢靈(Cyclosporine)都沒有進口,甚至找不到手術器械,在這些醫療資源的限制系,陳肇隆只好自行調配保存液、親赴瑞士藥廠引進亞洲第一批的環孢靈。
除了醫療資源稀缺,1980年代,台灣社會對器官移植的接受度不高,有沒有腦死相關法令,陳肇隆的肝移植手術甚至讓他面臨起訴危機。經過多年倡議溝通,他終於在1987年推動台灣成立亞洲第一個腦死亡器官移植立法,領先日本10年、韓國12年。
無私協助他國,將台灣技術發揚國際
當陳肇隆在台灣漸漸做出名聲,許多國際病人慕名來台接受肝移植手術,也有許多國家的醫療團隊找上陳肇隆,希望他能教授肝移植技術,對此,陳肇隆總懷著醫者仁心,他強調,醫療是救人的學問,不應該藏私,況且,「台灣有今天也是以前到歐美和日本學習,所以今天我們應該盡全力協助其他國家。」
陳肇隆曾協助日本九州大學、韓國首爾大學、中國上海交通大學、巴西里約大學等世界各國的醫學院,甚至受邀擔任新加坡衛生部顧問,他精湛的肝移植技術還獲得菲律賓前總統杜特蒂的青睞,在杜特蒂卸任前,特別編列預算,派遣菲律賓肝移植國家隊共14位醫師,來台觀摩學習。
演講尾聲,陳肇隆勉勵畢業生,設立目標,聚焦專注,鍥而不捨,「把一個目標做好,那就夠了。」以最大的專注與努力灌溉,夢想之花將沿途盛開,為台灣病患生命帶來芬芳,也讓台灣醫學在國際舞台綻放繽紛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