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替孩子打造一顆端正又美麗的心,爸媽只能說好聽的話,或讓孩子聽了心情好的話嗎?事實並非如此,在孩子做錯事的時候一樣要訓斥孩子,在孩子們發生爭執的時候,也必須扮演起仲裁者的角色,在這樣的情況下,怎麼可能只說好聽的話呢?(本文節錄自《一句話收服小孩子》一書,作者:金恩喜,以下為摘文。)
雖然爸媽說話的內容也很重要,但我在這裡想把重點放在說話的方式上,以此做較具體的說明。不管說話的內容是什麼,其實只要改變說話的方式,就能給對方一種被尊重的感覺。
說話的方式,換言之就是說話的類型,其實是有分等級的。
許多諮商心理師們會將父母和孩子間的溝通做分類,針對「好的對話」和「不好的對話」給予建議。光是觀察父母和孩子之間的溝通,就能分析出孩子的依附類型,以及父母親教養孩子的態度。
舉例來說,孩子想要在親子樂園多玩一會,但媽媽已經想回家了,處在這種矛盾的情況下,媽媽可能會說出下列的話,讓我們根據下面的話來分析一下媽媽們的說話方式吧!
1.指使、控制型媽媽的說話方式
無視孩子的感受,只說自己想說的話
「不行,現在必須回家了。你已經玩夠久了,而且這邊也快關門了。」
「趕快回家吃飯、洗澡了。快過來!你不過來媽媽就要自己回去了。」
2.縮減、轉移型媽媽的說話方式
透過把孩子的注意力轉移到其他事物上來解決這個狀況
「已經玩很久了,我們走吧!乖乖聽話媽媽就到超市買○○○給你!」
3.放任型媽媽的說話方式
被孩子的情緒牽著鼻子走,說話完全沒有任何影響力
「知道了,那你繼續玩吧!(讓孩子玩到營業時間結束,最後還要請店員幫忙勸孩子離開。)現在不能玩了對吧?現在要關門了對吧?」
4.情緒指導型媽媽的說話方式
表現出對孩子感受的共鳴,同時針對孩子的行為給出某些限制
「看來是最後玩的沙坑太好玩了,所以你才不想回家對吧?但我們現在必須要回家了,媽媽可以等你一下下,你還想要在沙坑玩多久呢?(聽孩子提出的時間,這時孩子回答100小時!)
媽媽沒辦法等你這麼久,因為現在已經到媽媽回家煮晚餐的時間了。我們等分針走到這裡就回家可以嗎?(和孩子一起訂下回家的時間。)
現在要開始整理囉!我們在沙坑再玩個5分鐘就回家吧!(在時間快到的時候開始收拾東西。)」
請用情緒指導型的對話方式和孩子溝通
孩子在嬰幼兒時期,因為調整自身情緒的能力還沒有發展完全,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會有哭鬧、耍賴的情形發生。
例如只要去賣場就會想要玩夾娃娃機或是買玩具,每天早上都吵著不想去幼稚園。不咀嚼嘴裡的食物,一直含在嘴裡,或是直接說不想吃飯,這樣的情形三天兩頭就在上演。和孩子一起度過一整天就跟在打仗一樣,會不停地出現衝突。
一天裡發生數十次的衝突,媽媽在此時用指使、控制型的方式說話的話,孩子會有什麼樣的感受呢?孩子大概會認為媽媽就是個凡事都要照她的意思行動的人吧!
因為發現在家裡的時候,強勢的媽媽不管遇到什麼事都能如自己所願,孩子在面對同齡小朋友的時候可能也會表現得很強勢,或是過度強調自己的力量。
除此之外,孩子在和他人對話的時候也會學習媽媽的說話方式,比起試著理解對方的感受,更著重在自己想說的話上。
那如果媽媽採用的是第二種,縮減、轉移型的說話方式呢?
所謂縮減、轉移型的說話方式,就是傾向於把孩子的注意力轉移到其他地方上,而不是去檢視發生矛盾最根本的原因,並從中尋找合理的解決方法。簡單來說,就是以逃避的方式處理當下發生的矛盾。
舉例來說,當看見媽媽要出門去上班的時候,孩子因為不想和媽媽分開總會哭鬧。有些媽媽因為不想看到孩子哭泣的樣子,就會選擇打開電視轉移孩子的注意力,接著再偷偷離開。
在遇到矛盾的情況時,孩子必須要練習調整自己的情緒,孩子必須要有這些調整微小情緒的經驗,才能夠擁有調整較大情緒的力量。
但在上述的例子裡,孩子失去了調整自己情緒的機會,這在未來也會影響到他們調整情緒的能力。雖然當下看似已經避開了衝突、解決了矛盾,但這樣的解決方式只會讓孩子耍賴、哭鬧的行為變得越來越嚴重。
那如果媽媽採用的是第三種,放任型的說話方式呢?
孩子會發現無論遇到什麼樣的衝突,只要哭鬧,基本上就能得到自己想要的,這同時也是所有溝通方式之中最危險的一種。
最後一種說話方式則是情緒指導型,如果媽媽使用這樣的方式與孩子溝通的話,對孩子會有什麼正面的影響呢?
在上述親子樂園的例子中,媽媽很清楚孩子的感受,雖然孩子已經在親子樂園玩很久了,但他才剛剛到沙坑來玩而已,站在孩子的立場上,自然會覺得還玩不夠。
情緒指導型的媽媽會在這個時候敏銳地察覺到孩子所處的狀況和感受,並表達自己能了解孩子感到遺憾的心情。
但與此同時,這類型的媽媽也不會忘記明確地告訴孩子現在的情況,以及媽媽自己的立場,接著和孩子一起訂下合理的解決方式和限制。
總是聽著情緒指導型對話長大的孩子,自然而然就會學會自己調整情緒的方式。這樣的孩子在情緒上會顯得相對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