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如何做一個讓年輕人喜歡親近的人生前輩?面對人生大小事,又該保持幽默樂觀,還不忘學一點東西回來?海洋大學榮譽講座教授孫寶年,也是台灣優良食品發展協會首任理事長、台灣食品科技學會前理事長,深受海洋大學308實驗室孫家班的徒子徒孫們愛戴,連先生建築師潘冀、女兒名導潘貝思與設計師潘貝寧都折服於她的樂觀。
文/Sharon Ma、吳丹華 攝影/Yeh LingChiao 責任編輯/吳丹華
如何做一個讓年輕人喜歡親近的人生前輩?
歲數一年一年增長,與年輕人的距離未必會越來越遠,甚至有可能成為他們最溫暖可靠的存在,每一年都忍不住像候鳥歸巢,回來補充面對人生的各種正能量。
她是今(2023)年81歲的孫寶年,海洋大學水產學院(現生命科學學院)與人文社會科學院首任院長。於1976年至海洋學院(海大前身)食品科學系開始教書,2008年專職退休。但直到今天還在海大任教、台大兼課,指導4位研究生,同時依舊不時協助政府審查食品科學相關的案子,雖然只有基本的車馬費。
孫寶年教育學生與子女的方式皆相當破格且慧黠有趣。教書時,打瞌睡的學生如果仍答得出她問的問題,就可以繼續睡,不然就建議學生再多補充點知識。
愛做衣服的小女兒潘貝寧,國中時想自己動手做衣服,央求她提早以縫紉機當耶誕禮物,她也真的先買了,且欣賞女兒的怪招放手讓她創作;女兒學琴如果受老師讚賞,她會以女兒最愛的蔥麵包作為獎勵,有天女兒說老師一堂課稱讚了她17次,這位媽媽竟問她:那要不要吃17個蔥麵包?
孫寶年對學生、女兒與對自己的要求其實頗為一致:對於所做的事,能不能樂在其中?
只提問不說教 吸引「徒子徒孫」年年回來相聚
學生們畢了業,總想著再見見她,包括婚姻問題都願意聽聽她的建議,連學生的子女生病了她也全力照護,師生關係如同大家庭。
約20年前開始,孫寶年的學生們會在每年12月她生日前後,舉行百人以上大聚會。這不只能再與恩師、師丈見面,歷屆同學可以交流,也串連起學長姊、學弟妹的產業鏈,家眷想參加也行,因此訂席大概都得10桌以上,餐廳最好有地方讓學生較幼齡的子女跑跳,孫老師也成了孫奶奶。
她的實驗室大門永遠敞開,經常傳出笑聲。怎麼和年輕人溝通不流於說教?孫寶年長年以來的方法,不是高談闊論,而是不斷地提出問題讓對方思考,甚至有時當對方的回應不如預期時,她不怪孺子不可教,而是反省「可能是我的問題不夠好」。
所指導的研究生,則是「要做研究直到做到很快樂」,並且與同學互相激勵、彼此成為愉悅相處的團隊、學習愛人與享受平衡的人際關係。
「我真的很喜歡教書,還想繼續享受這件事。」孫寶年補充,況且與年輕學生一起做最當代的科學研究、擔任審核委員等,不是只有付出,「我也可以與時俱進,而且是別人付費讓我學習新事物呢。」
年少挫敗更能同理青年,比起點更重要的是成長斜率
她的先生、建築師潘冀在《跳越逆流》一書序中如此描述孫寶年,「這個人十分積極樂觀、熱誠關心人、點子特多,好像沒有什麼事可以難倒她似的。」
其實,孫寶年18歲時就被難倒過。事情是,她在北一女成績非常好,不過大學聯考放榜那一天接到了同學的電話:「妳是省立海事專科學校(海洋大學前身)的狀元!」
當時的她認為是相當難堪的打擊,簡直快昏倒,很不想念這所三專。她開明的父親倒是幽默地說:「妳怎麼知道明年一定考得更好?」勸她還是入學,將來如果想出國深造,爸爸借錢都會讓她成行。果真,孫寶年也一步一步地拿到美國羅格斯大學(Rutgers, The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Jersey)的博士學位了。
現在回想那段求學的曲折,她早已能輕鬆敘述,「人生不可能沒有挫折。」但無論如何,絕不輕言放棄,「現在不好沒關係,可是要想一個方法讓將來好。」
「人生的起點不重要,重要的是從起點到終點過程中的『成長斜率』。」回國任教時,她毅然決然選擇曾經不想去念的母校。孫寶年發現,海大有些學生常感到自卑與不被看好,「但人生並非一試定終身……,尤其人生是一連串動態的變化。」她最想協助這樣的學生發掘自己的興趣與潛力、找到未來。她收研究生的原則之一,甚至是,吊車尾的人。
多年來,在海大「孫家班」308實驗室的大部分門生,突破了過往低估的自身形象,達成了超越自我與師長期待的成就,甚至當上跨國企業總裁、上市公司獨立董事、政府要員、大學校長或教授等,正如孫寶年常說的:「人生的起點不重要,重要的是從起點到終點過程中的『成長斜率』。」
肺腺癌手術小中風,看NBA復健順便學籃球知識
對學生而言,孫寶年是伯樂、也是推動自己成長的鷹架,自然充滿感激之情。對家人而言,孫寶年的樂觀,讓女兒們也深感佩服。
她和先生這幾年也進出過醫院。神奇的是,孫寶年連生病期間都能成長、進步。
7年前,她因為肺腺癌第一期開刀、引發小中風,一度變得無法講話,也無法寫字。雖然醫師說只是暫時的、後續會好轉,她擔心日後講話不清楚,便非常有紀律地每天早晨以中英文將《聖經》讀出聲來,以重新練說話。
在大女兒潘貝思的陪伴下,學看NBA季後賽直播也成了她的復健項目,本來就愛看籃球賽的大女兒與先生會給她一些小測驗,以維持腦筋靈活,有天她跟潘貝思說,「原來中風還可以學這麼多籃球知識,也是意外收穫。」這等樂觀,連女兒都折服。如今孫寶年的各種表達能力早已恢復了。
人是有彈性的!樂觀來自於多看好少看壞
前陣子則是她的先生潘冀開刀。孫寶年不要定居歐美的女兒們專程回來,而是自己陪住院,空檔時間則閱讀《The Storm: Hearing Jesus for the Times We Live In》這本書。該書作者是一位曾任籃球員的牧師,虔誠的基督教友孫寶年不只能從故事中獲得啟發,因為讀的是原文版,「我同時可以讓英文不生疏呢。」
到醫院當個照顧者,也如此積極樂觀,正如她的小女兒潘貝寧曾形容:「媽媽的正向能力是無與倫比的」、「極度的樂天俏皮」。
「媽媽無論大小事,即使看似山窮水盡仍不放棄,從容不迫換個角度用創新的方式解決問題,不但不感到缺乏,反而有更新鮮難忘的經歷。」孫寶年的大女兒潘貝思曾寫下這段話,更細膩描繪了她的處事觀點。
「人的彈性很大,但有些人卻堅持不去使用它。」孫寶年解釋她的樂觀其實很簡單,「樂觀與悲觀的差別是,樂觀的人是從0分開始往上看,悲觀的人則是從100分開始往下看,所以會覺得怎麼還差這麼多、就會不高興。」也就是說,凡事多看好,就不會覺得有什麼難解決的。
例如從手寫筆記年代到3C時代,近來上課滑手機的學生變多了,她除了不斷翻新教材,尋找各種實用的案例來教課,另類的化解法則是:「我就只看著專心的學生來講課。(笑)」
直到現在,孫寶年依然樂在教學,堅守教育崗位、持續閱讀研究領域中的新文獻、融會時事,好和最新一代的學生教學相長,「有人還願意找我做事我就會繼續,這表示我到了這個年紀,對別人還有幫助啊。」
她觀察到,很多年紀大一點的人會有個習慣,就是常常講「算了」,不再想改善什麼事情,她永遠不想自己也變得如此,「這樣子實在沒什麼活力感。」
相關閱讀:孫寶年策劃,《跳越逆流:48位未贏在起跑點的職涯菁英故事》,宇宙光出版
(原文刊載於《50+》;本文獲授權轉載;內容僅反映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社立場。)
■50歲後還不錯!用新的方法,創造自己的理想老後
■想知道更多熟齡新思維、新活動?
➡加入50+LINE https://reurl.cc/qNYVND
➡加入50+FB https://pse.is/MUCBY 每日資訊不漏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