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從關切台灣、把台灣當作中國文化和民主發展的典範,但不屬於任何一個政權勢力這個角度來看,我願意談談台灣現存的一些衝突與矛盾。
第一個就是政治上國民黨與黨外的矛盾。雖然雙方經過很多次的溝通,但各自的要求,對整個大局勢的理解,差距仍然很大。如何在黨內、黨外逐漸發展一套遊戲規則、作和平競賽,是很重要的。現階段雙方都缺乏遊戲規則,基本上仍是
一個抗衡,但是這個抗衡可能會變成不合理的衝突。這是一個隱憂。
這要靠大家真確的掌握所謂的「程序民主」。規則訂定之後,即使將來對一方有很大的壞處,也不改變這個規則;特別是執政黨。如果執政黨把遊戲規則作為控制的策略,這中間就會產生矛盾。
另外,我覺得省籍是衝突點。譬如前一陣子的翻案風,最好成立一個獨立的調查小組,來消解長期的積怨。例如「二二八事件」,目前還有一些人受到不合理的安排。
一定要付出代價
如果可能合理紓解,一定會影響到我們現在很多「領袖」的形象,這個代價是非付出不可的。大陸講平反,這裡如果不是平反的話,也應像韓國面對光州事件一樣,因為光州事件找上的一定是全斗煥,或盧泰愚。將來怎麼辦?這又是一個複雜的事情。
我覺得台灣老早就應該把身分證上的籍貫去掉。這牽涉到國大代表的問題,應儘快全部改選,即使一時有技術的困難,也要很快的改,這是燃眉之急。
另外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的權限,要作一個比較合理的安排。現在很多組織將來一定會改組,不僅是行政院要不要設立體育部的問題,還有更大的改革,事關整個結構的問題。
另一個複雜的問題,是統獨的矛盾。我認為這個問題應該公開在學術上充分討論。因為有很多該討論的問題並沒有真正討論出來。實際上台灣現在就是一個獨立的政治實體,有外交、有各方面的實體,甚至還是代表整個中華民族的實體。
但是在運作的時候,和台獨要求的實體獨立有所不同,這不是策略的問題。
很多人都說如果現在獨立以後,台灣是會很孤立的。如果現在運作的方式不是獨立的話,台灣是不是願意變成中國的一個行政區?
如果不願意變成一個特別行政區,那是什麼呢?如果要以三民主義統一中國,到二十一世紀的中期,台灣又將會如何?這裡面牽涉到整個台灣的遠景問題。長期以來,台灣以移民不安全的心態來發展,大都只有短期的設施,沒有長期的投資。
暴發戶心態
在社會上,發展和生態是另一個非常大的矛盾,一種不惜一切的發展,和生態環保矛盾的複雜情結。現在很多知識分子都發動反核能、反污染、反杜邦,這意味著經濟成長和生活素質的衝突。
台灣還有一個極具諷刺性的情況,王作榮先生曾經特別提到,現在是一個中等發展的國家,有五千美元以上的收入,如果把地下經濟加起來,可能達到七千美元,在亞洲可以說是僅次於日本。這樣一個高度經濟發展的國家,卻跟整個的文化素養、生活情趣有很大的距離,變成一種暴發戶的心態。
這裡面又牽涉到理性主義和民間宗教非理性傾向之間的矛盾。可以從台灣具有一些非常現代的技術與觀點的建築、都市、跨國公司的企業競爭,到民間瀰漫著對大家樂、風水的迷信來看,中間的確有很大的矛盾。很可能這些跨國公司的企業家,也被日常生活的價值取向所影響,包括一些民間的宗教、風水、冥紙的迷信。政府官員也是如此。政府各方面的運作與韋伯所要求的理性主義發生衝突。
再來,我想是工業社會和農業意識中間的矛盾。現在農業人口只有少數,但農業問題卻很膨脹。台灣的領導階層和農業社會關係很密切,從蔣經國先生開始到李登輝先生,他們常常要回到民間,但很少去台北參觀工廠,參觀大的企業發展。農業的意識型態和工業社會基本上是有衝突的。
另一個就是知識分子和社會其他群體之間的衝突。就某一方面說,台灣的知識界是非常薄弱的。從出版、媒體、藝術各方面來看,一個健康的環境應該是學術界影響知識界,知識界影響文化界。現在台灣基本上都是倒過來的,文化界影響知識界,知識界影響學術界。文化界的要求,多半是大眾的興趣,這使得知識界有庸俗化的傾向,影響了學術界本身專業化的研究。
文化意識薄弱
這裡面會出現受高等教育的知識分子和其他社會階層中間脫序的現象。這個張力(tension)本身可能是健康的,也可能是破壞性的。台灣目前這種張力還非常大,各行各業都栖栖惶惶的情況下,固然有很多發展的潛力,但是也愈來愈短。
新加坡的規畫和台北的沒有規畫,新加坡的單調和台北的豐富,成為一個鮮明的對比。台北當然有各種不同的爆炸因素,因為它的改變快,它的共同記憶是破裂、短暫的。在這個情形下,它的文化意識會薄弱,也就影響到一般人所說的生活素養。
很多暴發戶,他們各方面都是用錢堆出來的,既不是很享受,又不具有以前中國傳統的雅,連西方文明的那種elegance的雅也沒有。表現於行為上,也是赤裸裸的。我覺得這不是很健康,很可能會像浮士德那樣,追求了一輩子,最後出賣了自己的靈魂。我並不是說這個社會已經變成這樣,不過目前有這個傾向。
台灣中產階級的隊伍愈來愈大,成為一個重要的安定基礎。同時,台灣的發展是以中小企業為主,要在世界上競爭,能不能取代日本、擊敗韓國,當然也很有問題;但在另外一方面,它的彈性,乃至財富分配均衡,又不是韓國所能相比。因此,我覺得台灣進一步發展的可能性還是很大。
經濟向上,民主向上
這種進一步發展,要靠經濟向上提升。譬如有些專家認為,台灣現在最值得憂慮的是金融界,金融制度沒有建立起來,太薄弱。此外基本建設也不足,沒有地下鐵,沒有一個真正的現代化捷運系統,將來這個交通問題會成大災禍。因此,提升這些現代化的經濟建設是當務之急。
只要經濟向上發展,民主逐漸向上推進,對於台灣的前途,基本上我還是審慎的樂觀。
(溫曼英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