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中豐原與神岡鄉的交界處,一棟外表深具歷史刻痕的建築物之上「大倫氣球公司」的斗大招牌、和俏皮的兔子商標,是自1960年成立至今的醒目地標。
儘管建築外觀四十年如一日,但建築物內部日新又新的大型生產機具,讓僅生產橡膠氣球的大倫,有日產三百萬顆氣球、傲視全球的產能,產品行銷八十多國,近年來營收更創下近新台幣2億元的佳績。
來到台北五股工業區內,一家外觀新穎的辦公大樓,員工一身俐落制服打扮,乍看恍如電子科技公司,其實是成立二十五年,專事生產貼紙的正台興業。
獨家取得兩岸三地與中東市場的迪士尼及哈利波特貼紙授權的正台,去年員工的年終加績效獎金共超過六個月。總經理李詩峰為了鼓勵員工更上層樓,甚至請銀行運來千萬現金,當場大方發放績效獎金。去年營收高達3.7億元的正台,今年將上看5億元,成長率超過三成。
可別小看貼紙、氣球這些小玩意,利潤雖薄,但量一大,便足以薄利多銷。根據玩具公會的數據,2003年台灣玩具出口值新台幣144億元中,約有80億元都屬這類不起眼,卻大有分量的小玩具。
這類技術門檻低、利潤稀薄的小玩意,其生產者不再是傳統印象中的家庭代工廠,取而代之的是具組織規模、貿易戰力、深諳管理,且有能力「以量制價」的企業。
這些企業雖已創立數十年,且產品行銷全球,卻不為台灣人所熟知。像成立三十六年,在木製拼圖界居冠的童齡工藝董事長洪東助便打趣地說,自己占地近千坪的工廠,是「地下工廠」。
近年來,面臨高科技產品與電動玩具大舉入侵,中國仿冒猖獗與削價競爭等壓力,這些專門生產小玩具的廠商卻仍屹立不搖,甚至屢創佳績,他們的訣竅何在?
第一訣:產量多 樣式豐
「貼紙的價錢便宜也算優勢之一吧,」李詩峰表示,儘管產品的利潤約在25%之譜,「但成本的高低,其實取決於量。」例如正台銷售最好的蝴蝶雷射燙金貼紙,去年便印了一億一千萬張,有效的以量壓低了成本。
大量生產亦是對抗大陸仿冒猖獗的利器。在仿冒問題訴諸法律途徑無效之下,「不如專注於生產與行銷,」李詩峰分析道,台灣的產品新、品質穩定、加上供貨量大,足以先搶下市場,這是大陸次級品所比不上的。
除了量大,小玩具的樣式豐富也是利基。像是技術不易突破的橡膠氣球,大倫氣球副總經理游善伯便運用氣球的多樣性,加以排列組合,「其實氣球就是氣球,只不過包裝變一下,又是新產品。」
台灣玩具博物館館長江文敬指出,「其實很多玩具都是舊酒裝新瓶,」像近來流行的「戰鬥陀螺」,便是傳統陀螺再包裝的產品。熟知玩具沿革的他認為,小玩意不過是隨著時代有著不同的面貌,但精髓是不變的。
第二訣:重研發 拓商機
「創新研發是玩具產業的命脈,」中小企業處副處長葉雲龍表示,「研發能力是台灣的優勢。」
儘管小玩具看似簡單,但這些廠商仍多設有研發部門,走進這些中小企業,彷彿走進了一家家小型的科技公司。
難以想像,一碰即破的肥皂泡泡,在和盛企業董事長林孟盛的戮力研發下,竟成為可用手觸摸、短時間內不會破的「touchable bubbles」(可觸碰泡泡),更被客戶讚譽為「黃金水」。在傳統泡泡市場飽和之下,和盛的新產品開拓了新市場。
「生產泡泡不只要從圓形出發,還要從菱形、三角形出發,要面面俱到,」經營吹泡泡玩具近三十年,且成立和盛十八年的林孟盛,至今開發出六十多項專利,每年用在全球專利的支出,甚至高達新台幣500萬元。
另外,有一百零五名員工的正台,便編制了十四名專責研發的人才。「唯有推陳出新,才能搶占先機,」李詩峰闡明了小玩具的生存之道。
第三訣:上下游 默契佳
「台灣廠商長期累積的經驗是一大優勢,」玩具公會總幹事簡淑超認為,無論是在與上下游廠商長期的合作關係,或高品質又穩定的生產經驗上,都是台灣玩具業者最為珍貴的資產。
位於台中市郊,專攻歐、美、中東保麗龍玩具飛機市場的思高樂,雖只有十一名員工,卻能達到日產二十萬架保麗龍飛機的高產能,這要歸功於長期與周邊衛星工廠培養的默契。其中,專責生產保麗龍飛機包裝紙袋的工廠,還是由思高樂董事長劉繼明的丈夫所經營。
「台灣穩定的衛星工廠鏈結,是大陸比不上的,」曾於大陸設廠約五年,卻因上下游配合不易,不敷成本而返台再創事業第二春的劉繼明有感而發地說。
「算一算,我們生產的木製拼圖,不盡然比大陸貴,」洪東助表示,在大陸原料供應鏈不穩,加上高額運費,不一定划算;相形之下,具長期配合默契的台灣廠商,產品生產效率高,品質又穩定,使許多貿易商仍偏好「Made in Taiwan」(台灣製造)的產品。
第四訣:廠登陸 降成本
素有「玩具王國」美稱的台灣,玩具出口值在1987年達到10.7億美元巔峰後,隨著中國大陸興起與產業外移雙重衝擊下,至今出口值僅維持在4億美元;此外,玩具公會也從1989年的四百四十六家會員數的高峰,驟降至今日的兩百三十五家。
「不過,危機就是轉機,玩具生產被中國取代不是件壞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玩具與遊戲設計研究所教授張世宗分析,廠商可順應時勢在大陸設廠生產,台灣方面則能專注於獲利率高的研發與通路上。
大倫氣球早在1989年時,便於大陸天津設廠。因當時台灣電子業正興,大倫在台灣面臨招募不到人的窘境,「有人甚至第一天早上來上班,下午就離職了,」副總經理游善伯回憶當時情境苦笑著說。
不過念頭一轉,困境成了契機,大倫將需要勞力密集生產的舊式產品轉移至大陸;台灣方面則改為自動化生產,也以手工生產新式氣球。由於策略成功,大倫因此成為台灣碩果僅存的氣球工廠,更是國際上前十名的大廠。
「打不過就加入」,遲至2003年才於大陸設廠,生產泡泡的林孟盛表示,在全球客戶前進大陸,尋找低價產品的今天,在大陸設廠是必然的趨勢,「不過,顧客如果要品質好的產品,台灣還是唯一選項,」清楚打出AB品牌策略的林孟盛說明。
春天一直存在
「沒有夕陽產業,只有夕陽公司,」見證台灣玩具興衰的公會總幹事簡淑超說。她認為,玩具產業是不會消逝的,消逝的是禁不起挑戰的廠商。
「新科技不會取代舊科技,新玩具也難以取代舊玩具,」張世宗教授以傳播產業來舉例,廣播、電影、電視等科技先後出現,卻彼此互不取代,反而使舊科技更強化自身優勢,清楚的點明了小玩具的因應之道。
其實,對孩子們來說,小玩具代表的絕不只是小玩具罷了,反而是夢寐以求的生活必需品,有這群小小忠實客戶的歡笑做為支柱,小玩意的春天一直都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