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瘋狂購物 你有病?

陳怡萍
user

陳怡萍

2004-10-07

瀏覽數 57,400+

瘋狂購物 你有病?
 

本文出自 2004 / 10月號雜誌 第220期遠見雜誌

陳小姐是位月入新台幣7萬元的單身貴族,一下班就忍不住去血拚,每天都要刷上七、八次卡才「舒服」,每個月累積的卡費比薪水還多,信用卡刷爆了三、四張後,家人開始發覺事態嚴重……。

已婚的王先生,一走進3C賣場及量販店就出不來,電腦零件、生活日用品都是一打一打買,家裡不但變成倉庫,為了繼續買東西還得向銀行借錢,搞得太太快要崩潰……。

許太太的先生到大陸經商,一個人獨居台灣,由於寂寞、頓失依靠,她開始上街狂買高檔皮包、皮鞋、名貴寢具等名牌貨,半年內就花了4000萬元,回國後的先生看著帳單,只能頻頻搖頭……。

這些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時間地點,做著同一件事——「瘋狂購物」。

過去被認定只是對衝動控制有所障礙,或具特殊行為模式的「購物狂」,將被美國的「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列為正式、明確的精神疾病,歐洲的「國際疾病分類」手冊也即將跟進。

由於現代人壓力大,「購物即是享受」「購物代表時尚」的訊息更不斷強力放送,用瘋狂購物來紓壓的案例變得屢見不鮮。

臺安醫院精神醫學科主治醫師許正典舉例,根據美國一項1990年代初期的研究顯示,約有25%的人會有瘋狂購物的念頭,實際具有購物狂行為模式的人約為1%,「但去年的數字已經增加到6%,十年成長了六倍。」

「的確有明顯增加的趨勢,」馬偕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方俊凱說,過去幾乎沒有聽過患者有這種病症,「但現在一個月就會碰到一、兩位。」

臨床心理師柯書林分析,由於資訊的發達以及全球化的衝擊,人們對於自己精神與物質生活的要求愈來愈高,加上台灣近年來信用卡、現金卡的廣泛使用,因此瞬間產生了一堆用購物來紓壓、填補心靈空虛的「不正常行為」。

病症纏身 愈買愈瘋狂

病態性購物狂可以區分為單純的「強迫性購物症」,以及由「躁鬱症」所引發的購物衝動。

許正典醫師表示,強迫性購物症的患者會不斷出現「非買不可」的想法,甚至揮之不去,進而產生不斷購物的行為模式,但買完之後發現自己買了太多不需要的東西而開始後悔、懊惱,「這些人買的時候很開心,買完就會想要把自己的手腳都剁掉。」

方俊凱醫師補充,強迫性購物症的患者,就像會反覆檢查門窗有沒有關好、反覆洗手的傳統強迫症一樣,反覆的不斷購物,雖然知道自己的行為不合理,但是卻「忍不住」,非持續做這件事不可。

西堤餐券+雜誌一年才 $2,680,這組合太划算!立即訂閱>>

除了「非做不可」外,強迫性購物症的患者在購物時,也會專注於某一、兩樣東西。方俊凱醫師舉例,自己曾接觸一位「只買鞋子」的強迫性購物症患者,每天都要花7000、8000元以上的金額購買各種鞋子,只要一天不買這麼多鞋就會感到痛苦,短短一個月就花了幾十萬元買了上百雙鞋。

除了強迫性購物症外,「瘋狂購物」也可能是躁鬱症的病徵之一。

許正典強調,躁鬱症所引起的購物行為並非持續性的,而是當躁症發作時,患者會有「我有很多能量,我很厲害」的跳躍式思考,而產生瘋狂購物的行為,「譬如我會認為自己是院長,所以要買一堆醫療器材跟房子來蓋醫院。」

方俊凱表示,躁鬱症患者除了會有瘋狂購物的行為外,還會在一天內出現多話、不睡覺、容易感動或快樂等病徵,在情緒亢奮的情況下,東西愈買愈多,就愈開心,一點也不覺得自己其實生病了。

他舉例,曾有一位六十多歲、原本不聽音樂的老先生,躁症發作時便幻想自己家裡應該充滿音樂的氣息,於是到賣場一口氣訂了三套音響組合,客廳、廚房、房間各擺了一套,嚇壞了自己的媳婦。

另外一位病人發病後,認為自己必須學習音樂才能提升氣質,於是買了吉他、長笛、鋼琴等一堆樂器,還向音樂教室訂了各式各樣的課程,一個星期內就花了超過10萬元,後來面臨銀行的催債,又引發了憂鬱症。

用血拚來彌補心靈空虛

除了壓力,對親密感的強烈需求,也是產生病態購物行為的主要原因。

許正典解釋,購物狂幾乎都不會採取「拿了就買」的果決式購物法,反而會在購買的過程中與店員討價還價、詢問意見等,目的就是滿足自己與人互動的渴望,因此案例中有許多丈夫太忙甚至不在身邊的太太,或是父母疏於照顧的年輕人,「所以那些工作真的很忙的先生,一定要注意呀!」

他舉例自己曾經碰過一對「shopping姊妹花」,比賽看誰花的錢比較多。起因是,較先發難的妹妹揮金如土,父母不但不責罵,還忍氣吞聲為妹妹善後,所以,氣不過的姊姊便起而效尤,爭著獲得父母的關愛與照護,最後爸媽償還了上百萬元的卡債後,終於受不了,押著姊妹花向精神科醫師報到。

由於患者在瘋狂購物後所累積的債務與責任,往往都會牽連到家人,因此柯書林建議,每個人都應該隨時注意家屬的生活近況,適時地表達關心與問候,倘若自己懷疑有類似的病症傾向,也應該馬上與家人及朋友討論是否應該尋求外界協助。

此外,「是否影響日常生活」及「病程」也是衡量的標準之一。許正典醫師表示,如果「亂買東西」的情況持續了一個月以上,或是因為買太多而影響了薪水的支配比例、欠錢,甚至因為太會買,而不敢跟朋友或家人一起逛街,或產生罪惡感,都應該尋求醫師的協助。

台北市社區心理衛生中心心輔組組長王昱純表示,許多家長因為孩子的刷卡、負債問題,彼此間的衝突愈發激烈,因此常常打電話向心衛中心詢問解決之道,而為了應付層出不窮的購物問題,心衛中心也特別開設了團體諮詢課程,幫助購物狂解決這種惱人的成癮行為。

方俊凱強調著,只要能學習瞭解自己,體認自己的生活環境與能力,不要過度在意他人對自我的看法,如此才能成功讓自己遠離「瘋狂購物團」的行列!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