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難想像昇陽(Sun Microsystems)的執行長麥克里尼(Scott McNealy)和微軟的執行長巴爾莫(Steve Ballmer)出現在同一舞台,並笑嘻嘻地握手。在以前,這畫面幾乎是不可能。
4月2日,微軟宣布以16億美元的高價和昇陽和解,結束了長達幾年的官司。微軟願意支付昇陽7億美元反托辣斯訴訟,以及9億美元的專利權費用。 除此之外,兩家公司也達成共識,在未來將會更密切的合作,致力於整合彼此的產品。微軟將會再付出3億5000萬美元,做為使用昇陽科技的權利金。
對於科技產業界來說,這項和解無疑是件大事。
美國《BusinessWeek》評論「為科技界的和平帶來希望」,同時對未來軟體發展及客戶來說是項福音。然而,這兩家公司能夠破除成見進而合作,也令許多人跌破眼鏡。
微軟與昇陽的恩怨情仇始於九年前。1995年昇陽成功推出Java技術,Java是新一代的電腦語言,用 Java寫成的軟體可以使用在各種不同的平台上。在網際網路發達之際,網景(Netscape)將Java應用在瀏覽器,成為網際網路通用的語言。當時,微軟也同意向昇陽購買Java使用權,但是實際上,微軟開始研發類似Java的系統,稱做.NET。
Java成為重要的電腦語言,麥克里尼也一度認為Java能和微軟的軟體相抗衡。1999年昇陽買下德國的Star Office軟體,相當於「Linux版」的微軟辦公室軟體(Office),再以超低的價格試圖打擊微軟的市場。昇陽也是唯一沒有任何微軟產品線的科技公司,甚至公司內部的電腦系統也不使用任何微軟的產品。
微軟與昇陽都是舉足輕重的科技公司,近乎所有的大公司都使用微軟的產品及Java基礎的軟體,其中包括IBM、甲骨文(Oracle)、Siebel等。但由於產品不相容,這些公司每年都得花上大筆銀子來整合這些軟體。例如Siebel就必須花兩倍的工作時間來修改程式,無形中浪費不少人力與資源。相信麥克里尼也瞭解這個事實,難怪他說,「和解最大的受益者是微軟及昇陽共同的客戶。」
共同敵人——Linux
4月份《BusinessWeek》以「微軟的中年危機」為封面標題,文中指出,微軟有史以來最大的威脅就是Linux。
Linux是由芬蘭工程師托瓦茲(Linus Torvalds)開始,經由許多軟體工程師一起改良的免費開放資源,它可以提供所有微軟視窗的功能,而且是免費的。如今,從芬蘭到中國,愈來愈多政府支持及鼓勵使用Linux。
近來IBM也開始擁抱Linux,大力推動旗下企業軟體使用Linux系統,取代原先的微軟視窗NT。從今年元月開始,IBM提供免費的課程,教導客戶如何從微軟視窗系統轉換成Linux。IBM表示,微軟於今年年底將終止支援視窗NT,因此有兩百萬的客戶需要轉換作業系統。
另一方面,昇陽雖然也推出許多支援Linux的產品,而麥克里尼本人也極為推崇軟體開放資源,但是隨著IBM、 惠普(HP)、戴爾電腦(Dell)推出中低價位Linux伺服器,已經嚴重影響到昇陽的高階伺服器市場。
1990年代初期,麥克里尼力排眾議,致力發展金字塔頂端的高階伺服器。這項決定使得昇陽在網路最熱門的時代,高階伺服器的銷售利潤一年高達183億美元。尤其是網路公司,每天上網的人數及交易頻繁,不允許伺服器出差錯,昇陽的高階伺服器便成為首選。
然而,隨著網路公司的泡沫化,高階伺服器的市場面臨瓶頸。IBM、惠普、戴爾以Linux為平台的中低階伺服器,開始受到市場的歡迎。原本是昇陽的大客戶E*Trade(美國最大的網路股票下單公司),在一年多前換掉六十台每台25萬美元的昇陽高階伺服器,代之以八十台每台價值4000美元戴爾Linux伺服器。中低階伺服器雖然較不穩定,但即使出現問題,客戶再換一台新的,可能都比維修高階伺服器還便宜。
面對Linux來勢洶洶的挑戰,再加上IBM大力推動及各個科技大廠的支援,微軟及昇陽的市場占有率受到嚴重的威脅。微軟如今也不再是昇陽的頭號敵人,於是兩家公司合作的態勢開始醞釀。去年麥克里尼邀請巴爾莫來矽谷打高爾夫球,開始兩邊的對話。7月份,微軟及昇陽的高階主管正式談判。
然而,從1996年昇陽授權微軟使用Java技術,後來演變成雙方纏訟多年的官司,這也加深彼此溝通的困難。昇陽的法律事務副總裁派區(Lee Patch)說,「我們在一開始信任度並不高,我們必須加強彼此的關係以增加信任度。」
從去年7月開始,微軟與昇陽的高層幾乎每兩星期要開一次會。經過幾個月來的溝通協調,微軟不但同意支付16億美元,而且還有幾項重要的合作,包括雙方提供相容的伺服器產品,並且共同研發伺服器、電子郵件及資料庫軟體。
正應驗了商場上的一句話,「沒有永遠的敵人與朋友」。微軟與昇陽的和解,除了對本身公司有利,還有一個贏家,就是客戶——不需要花費額外的資源與人力來整合原本不相容的技術,可以享受更有效率及經濟的科技服務。
現今的世代中,似乎和解比對立更能創造有利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