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凱悅酒店集團普立茲克家族:建構在信託流沙上的永續

蔡鴻青
user

蔡鴻青

2022-08-19

瀏覽數 5,450+

僅為情境配圖。取自pexels
僅為情境配圖。取自pexels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經營凱悅飯店的普立茲克(Pritzker)家族迄今120年,家族本想藉由信託協議永不分家,但卻在短短兩年內一個家族分裂成11個富豪,是用信託協議傳承的經典個案。

律師家族打下的機會財江山

尼古拉斯・普立茲克(Nicolas J. Pritzker)原是烏克蘭貧民,父母移民到美國芝加哥後,打工自學取得法律學位,並在1902年成立律師事務所。二代三個兒子都是律師,長子阿布拉姆(Abram)專攻商業法,兩個弟弟則精於房地產法及刑法。

1927年美國經濟大蕭條,阿布拉姆利用槓桿收購,賤價廣收芝加哥房地產及小型企業,家族財富從1920年代的2.5萬暴增為他1986年時去世時估計的20億美元。

他於1963年設立了千餘個境外信託節稅,稱為「1740信託基金」;更在1971年設立另一國外信託T-551,規避美國稅法漏洞。基本上就是利用高孳息的方式,將大部分收入借給國內營運公司,讓境內營運虧損,境外信託則收取高利。他過世時,家族僅申報2.5萬元的淨資產。

最終家族於1994年以950萬美元和解,美國國稅局也同意不在這些古老境外信託尋求進一步稅收,但複雜的信託與稅務規劃已成為家族的核心。

經營凱悅飯店的普立茲克家族迄今已120年。圖片來自Wikimedia Commons by StarksWinter

經營凱悅飯店的普立茲克家族迄今已120年。圖片來自Wikimedia Commons by StarksWinter

三代掌門人的發揚光大

將家族進一步發揚光大的是第三代長子傑(Jay),1947年取得法律學位後,他進入家族律師事務所工作。1953年利用高槓桿收購1885年創立的Colson,他與工程師弟弟羅伯特(Robert)聯手使這家陷入財務困境的金屬品加工廠公司轉虧為盈。

他們更發明成功方程式:把獲利公司合併到虧損公司節稅。而後又陸續收購60多家公司,成為後來多元化的馬蒙集團(Marmon Group)。

傑1957年在近機場的咖啡廳喝咖啡時,發現洛杉磯機場的住房需求大,與弟弟唐納(Donald)以220萬的價格買下了該咖啡廳及所屬酒店凱悅(Hyatt),開始快速開設機場鄰近酒店並連鎖化經營。

在唐納的經營下,凱悅從連鎖酒店成為酒店巨頭,並於1962年上市。他更將凱悅的國際業務分拆為凱悅國際,於1968年另外上市。家族更進一步拓展到船運、航空、金融。

1972年起是多事之秋,唐納39歲心臟病驟逝,傑24歲的女兒憂鬱症自殺。公司總裁女婿挪用公款,導致公司形象低落,估值大幅降低。1979年,傑以1250萬元收購25%的公眾股權,將凱悅酒店私有化;更在1982年將凱悅國際私有化下市。

四代明定永不分家的協議

家族四代長子湯瑪士(Thomas)於1980年29歲時開始接手家業,他七歲開始就跟父親一起參加會議。他完善了凱悅集團的品牌布局,從馬蒙集團分拆金融事業環聯(TransUnion),1988年與地產家族50/50合資Superior Bank,家族資產從20億擴大到150億美元。

遠見訂閱贈西堤餐券2張,知識與美食一次滿足!優惠組合價$2,880,立即訂閱>>

傑在1995年退休,並於6月召開家族會議,邀請家族三個分支共11位成員。然而羅伯特的兩名再婚子女未受邀,也成為後來遺產爭端的導火線。身為家族大家長,他與弟弟共同簽署「普利茲克原則」,明確訂下不分家原則,並由湯瑪士接班,表兄妹尼克(Nick)與潘妮(Penny)協助,成為管理三人組。

信託協議是否真可達到家族永不分家的目的?僅為情境配圖。圖片來自unsplash

信託協議是否真可達到家族永不分家的目的?僅為情境配圖。圖片來自unsplash

兩年內家族戰爭解散信託

傑去世隔年的2000年夏天,家族成員聯合聘請律師及財務顧問查帳。發現家族5.25億元資產竟轉為湯瑪士個人信託持有,他們認為超過10億美元資產不法掌握在三人組手上,家族戰爭一觸即發。

2001年底,為避免家族戰爭成為司法大戰,家族簽署一項祕密協議,將財產分成11份,每份14億,約定在2011年前由三人組繼續經營,往後改為多數決,並設立仲裁程序處理,會通過出售上市等方式將資產變現,並開始重組資產出售。

同年,合資的Superior Bank因過度積極推動次級房貸及汽車貸款,於2001年破產,並被聯邦銀行查封,是當時美國最大的銀行倒閉,家族名聲幾近臭名邊緣。家族協議以4.6億美元分15年免息支付和解,避免民事沒收資產及進一步訴訟。

人算不如天算,祕密協議後隔年。羅伯特兩名子女控告他二次離婚時就掏空子女信託,勝訴後兩人同意以每人4.5億美元和解。此時家族關係已極度惡化,並陷入長期稅務調查。

家族開始出售資產變現,2006年出售Conwood公司,2007年出售馬蒙60%股權給波克夏,剩餘40%也在2013年出售。後將凱悅酒店及凱悅國際合併,於2009年將凱悅集團上市。2010年出售51%環聯。

至此,家族的永不分家宣告終結,單一家族信託變成11個富豪,每人經營各自的家族辦公室。

學習點

信託協議是否真可達到家族永不分家的目的?從這個個案來看,若少了配套措施,再如何嚴謹的法律文件也無法牢不可破。

普立茲克連續四代卓越的掌門人,父傳子且兄弟同心,是普立茲克家族快速致富的主因。危機入市,大量槓桿收購創造了驚人財富,更透過龐大的境外信託達到節稅架構。但設立信託架構僅是為了達到利益最大化,而不是為了永續治理,非正道難以維持。

設立信託協議本質簡單易控,然信託不需要開股東會,時空背景不同,沒有溝通管道。沒有合議的決策機制,掌權者與受益者權力無法平衡。沒有透明的財務揭露,受託者容易在不同信託間左右挪移,是容易造成信託分崩離析的主因。

所謂「公平」,真的很難「公」、「平」。權力伴隨的傲慢,是分裂導火線。只有規定沒有配套,是跛腳的制度。單憑法律文件的硬規定,而非家族認同的軟道理,難以維持家族成員同心。只有大家真心共同認同的理念,才會是家族永續的真道理。

本文章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遠見》立場

(本文為台灣董事學會發起人蔡鴻青、倫敦商學院客座教授海因茨-彼得.埃爾斯特羅特 Dr. Heinz-Peter Elstrodt合著;原載於《哈佛商業評論》數位版)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