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中國內捲,習近平走下坡?20年經濟擴張不再!

丁學文
user

丁學文

2022-06-02

瀏覽數 1,150+

習近平。取自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官網
習近平。取自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官網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在中國大陸大陸「五四」青年節的前兩天,習近平給中國航太科技集團空間站的青年團隊寫了一封信,信中期許他們發揚「兩彈一星」精神、為中國航太實現自立自強的精神。

信中還提及過去九年,中國大陸自主完成了從天宮、北斗、嫦娥到天和、天問、羲和的航太新歷史,這说明了中國大陸在航太產業擁有自主發展的能力。 

這段訊息極不尋常,中國大陸被公認是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加入WTO前的中國大陸不過是極少數國家中的商品貿易夥伴,但現在,它明明已經是全球60多個國家的最大貿易夥伴,為什麼卻在今天開始選擇內縮,走向另外一個極端?

中國始終對全球化有疑慮! 

事實上,瞭解中國大陸的人都知道,中國大陸始終對全球化有些疑慮,一方面政府從沒打算放棄在經濟領域的主導地位,另外它還擔心西方思想在方方面面的滲透,更擔心今天的中國大陸會因為過度依賴西方世界,讓自己成為繼俄羅斯之後下一個被制裁的對象。

其實吧,情況早就開始了逆轉,中國大陸早在川普時代,就一方面在具備戰略意義的科技和能源產業上爭取主導,另一方面,也開始在貿易和金融方面逐步減少對西方世界的依賴,甚至嘗試以一帶一路等配套措施重構一個新時代的合縱聯盟關係。

所有的一切,終於讓和中國大陸一向不對眼的《經濟學人》放炮了。這期的封面設計充滿寓意,《經濟學人》在中國大陸紅的背景前,放上的是象徵經濟數據逐步往下的一排柱狀圖,而那個邁步走下台的正是中國大陸領導人習近平。

上面兩排補充文字,大字寫的是「China’s slowdown 中國大陸的走緩。」小字則是「The trouble with Xi’s new economic model 習近平新經濟模式遭遇的麻煩。」

《經濟學人》封面。圖片來自The Economist 臉書

《經濟學人》封面。圖片來自The Economist 臉書

20年經濟擴張不再

文章認為過去20年來,中國一直是全球經濟中最大、最可靠的一個增長來源。 在那段期間,它貢獻了全球GDP增長的1/4,並在80個季度中的79個季度呈現了擴張。 

在決定進行改革開放的這段發展過程中,北京採取了一個韜光養晦但切實可行的方法,不但將市場改革與國家控制完美的進行了結合,還成功讓中國大陸變得更加富裕。 

然而,現在,中國大陸經濟似乎正讓自己處於了危險之中。

《經濟學人》認為招來危險的第一個麻煩是中國大陸政府的清零政策已經實施了28個月。政府層面始終擔心與病毒共存將導致中國大陸數百萬人的死亡,那或許是真的,但它的堅持清零浪費了不少寶貴時間:一億以上60歲的人口迄今沒有注射三劑疫苗。 

偏偏它又拒絕了進口更有效的西方的mRNA疫苗。更糟糕的是,正因為北京的認同清零政策,任何形式的批評都會被視為在從事破壞活動。

遠見39週年超值回饋 | 現在訂《遠見》最划算,再享限量贈品!

第二個麻煩隱含的則是意識形態的高漲,一系列經濟舉措形成了習近平所謂的「新發展理念」,旨在應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中美對峙。看起來目標合理:解決不平等、壟斷和債務問題,確保中國大陸可以主導新科技,並加強己身對西方制裁的抵抗。

但他的策略涉及了經濟發展往生產力最低的範圍擴展:那就是由政府主導經營。中國大陸的產業政策確實取得過巨大的成功,例如在先進電池領域確立了全球主導地位。

北京甚至把科技發展和新一批國家產業基金進行了結合。但記憶猶新的東北鏽帶和半導體等令人沮喪的失敗,仍然不免讓人擔心大煉鋼式的產業發展後果。

改革開放出現停頓

與此同時,經濟中最具生產力的部門——民營部門——的激勵機制正在遭受破壞。你可以在金融市場上看到這一點,金融市場出現了大量資金的外流,資金成本已經上升:中國大陸股票交易價格比美國股票折價了45%。 投資人和企業家的態度也在開始改變。

一些人開始擔心,任何企業的財務優勢都會受到政府懷疑這些財富和權力是不是與政治有所衝突。部分創投資本家表示,他們已轉而押注於最大的政府補貼方向,而不是最好的創新創意。

《經濟學人》認為這已經是40年來第一次,所有經濟部門都停止談論和自由化改革有關的話題。 但沒有這些,中國大陸的經濟增長可能進一步受到傷害,而它們甚至會對全球產生一個無法估計的後果。

《經濟學人》最後問了自己一個問題:一個更加與世隔絕的中國大陸會是一個什麼模樣的生活?它認為雖然人們會繼續在網上發洩著對停工和失業的不滿情緒,但由於監控、文宣和中國大陸普遍對共產黨的支持,這不太可能轉化為動亂。

一些技術官僚即使不滿意中國大陸的左傾,但也沒有反對它的能力和勇氣。在精英政治的這個黑盒子中讓我們看見的是,68歲的習近平目前為止没有對手。然而,在那個讓他在2027年前可以確保權力的20大召開之前,這個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的一人治理缺點確實顯而易見。

我的想法?

我感覺中國大陸的積極推動自力更生極可能發生反作用力,在努力提振內需發展並專注只與親密盟友發生貿易時,中國大陸最終可能培養出來的不是一批最有生產力的供應商,反而進一步拉低了自己的整體生產力。

在今天這個世界,提高生產力才是提高生活水平的最好途徑,斷然選擇那麼一個不容易走的道路並不聰明,對全世界的後續影響更是難以估算。

本文章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遠見》立場

(作者為金庫資本管理合夥人兼總經理;原載於2022年5月30日《經濟日報》,本文獲授權轉載)

科技股入場須知 一次掌握市場動態
數位專題

科技股入場須知 一次掌握市場動態

科技股投資日益成為趨勢,投資人瞭解市場動態成關鍵。近日《黃仁勳傳》作者史帝芬・維特訪台,在與張善政的對談中揭示輝達在桃園建立新總部如何彰顯台灣在全球半導體產業中的地位,與旺宏電子吳敏求一同解析台灣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