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SARS時代,人與自然如何和諧共處的討論此起彼落。不過,一項攸關台灣長期發展的指標,卻未能引起更多的討論。
今年被政府訂為「永續元年」,行政院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在6月5日世界環境日當天,公布台灣第一份永續發展指標,未來將每年定期公布,做為衡量台灣永續發展與否的客觀標準。
「台灣永續發展指標系統」係參考聯合國的指標架構,以壓力(Pressure)、現況(State)、回應(Response)的P-S-R為架構設計。環境生態資源面的「現況」呈現出環境惡化或改善的程度;經濟與社會面的「壓力」掌握造成壓力的機制,呈現對於環境影響的社會結構與經濟活動;政策與制度面的「因應」,則是政府透過政策與制度,回應環境生態現況與社經壓力,以追求永續發展的情形。
這項調查以1988年(環保署成立第一年)為基準年,永續指標值為100。指標值如果超過100,代表比起十五年前為「邁向永續」趨勢;指標值如果低於 100,代表「背離永續」趨勢;與指標值100的差距愈大,代表上述兩種的趨勢程度愈高。
永續發展委員會還特別設計了一套儀表板的表現方式,指針在紅色,代表「背離永續」;指針在綠色,則代表「邁向永續」,與經建會發表的景氣信號燈有異曲同工之妙。
在這份評量系統中,考量台灣地區近80%人口居住於都市地區的特色,進一步區分「海島台灣」與「都市台灣」兩大體系。指標共包含生態資源、環境污染、社會壓力、經濟壓力、制度回應、都市永續發展等六個領域,合計四十二項核心指標。
六大領域分為社會及經濟壓力、生態及環境現況和制度回應三項指標。整體來說,過去十五來,台灣其實是背離永續發展的:去年社會及經濟壓力永續指標值 98.23、生態及環境現況指標值 98.53,都呈現背離永續現象;僅有政府在制度回應方面還不錯,永續指標值為107.14,呈邁向永續的趨勢。
其中,又以社會壓力的永續指標值最低,社會壓力指標從1988年開始,就持續呈現下滑的趨勢,除了在1997年、1998年之間曾有稍微提升,但到2001年的趨勢都沒有再高過往年。
社會壓力指標值是根據失業率、傳染病感染率、癌症死亡率、檳榔種植面積、公害陳情案件受理統計和平均每人每日垃圾量等核心指標計算而來,失業率年年攀高應該是最重要關鍵。
生態及環境現況指標,雖曾於1991年~1993年間呈現邁向永續的趨勢,唯整體而言,仍呈現出背離永續的趨勢,其中,2001年更是歷年來的最低點,永續指標值98.03,但2002年的資料顯示,已有大幅度的改善。
而「經濟壓力」領域自1988年的100上升至去年的103.837,呈現邁向永續。「制度回應」領域自1991年起整體制度量能逐步提升,呈現邁向永續。
在四十二項個別指標當中,呈現邁向永續者有二十一項,持平者有七項,但呈現背離永續發展者也有十四項。包括:二氧化碳排放量、受輕度以下污染河川比率、天然海岸比例、有效水資源、檳榔種植面積、公害陳情案件受理統計、癌症死亡率、傳染病感染率、失業率、農藥消費量占農產產值比率、資源耗用型產業生產淨值占製造業生產淨值比率、能源使用密集度、都市化面積擴張率、都會區主要河段中度以上污染長度比等。
這些指標其實都有更深一層的意義;以二氧化碳排放量為例,它不只代表具有污染力的溫室效應氣體,還代表此社會的社會經濟活動情形。如果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持續成長,代表此一社會的人們,對於能源消耗的需求也是持續成長,對於下一代的永續發展其實是負面的。
「台灣永續發展指標系統」國科會在五年前已開始規劃發展,同時聯合國也在一年多前發表了相關的指標系統,與世界各國相較,台灣在科學上的反應堪稱迅速。使用具體的科學數字衡量政策,而不是模糊的口號,可說是一種進步。
透過十五年來累積資料的解讀,透過科學化的數據證實,更加說明了前人種下的劣因,絕對會讓後世嘗到惡果。這十五年來,經歷不同的政黨與行政首長,口號也都不少,但卻都不能讓台灣朝向永續發展的方向前進。
不論在何時,由誰執政,在各種短期或長期施政計畫之中,永續發展都應該是最基本的主軸,整體社經發展過程中,我們這一代人都應該謹慎認知,並嚴守環境的承載能力,以避免侵害下一代的持續發展機會。這是永續發展的最基本要求。
當然,目前政府雖然也有一些推展永續發展的方案,可是投資與努力都還很不足,主要的原因是,台灣半世紀以來以「一切為經濟」前提,所造成的污染早已超出海島生態環境可以自行復原的最大承載量。如果現在不積極朝向更永續的道路前進,情形只有更加惡劣。
永續發展是一種發展過程,而不是一個短期目標,過去台灣已朝向「不永續」的道路前進多年,不可能在短短的幾年內變成一個永續發展的社會。
真正好的國家建設計畫應該是有「前瞻性規劃」,而不是充滿了許多要「未來式修補」的可能性。
後SARS時代,科學做為基本的後盾,讓人們理解並學會更尊重自然,而非做為修補的工具。
(作者為資深科學記者;專欄言論不代表本刊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