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全球化的浪潮已經席捲世界各地。無論地處多麼偏遠的地區,融入到世界經濟的大潮中,只是時間先後的問題。對此,我們從身邊的變化中就能夠深深地體會到。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經濟,世界經濟的發展也離不開中國。他們彼此之間既相互補充,又相互影響。
雖然,目前中國的國民生產總值在世界生產總值中所占的比例還不大,約為3%左右,但中國經濟的發展趨勢,這股正在茁壯成長的力量誰也不敢小覷。
我們樂觀地估計,中國的經濟仍將持續增長,並有可能成為帶動世界經濟發展的引擎。隨著中國經濟和社會的進一步發展,中國在國際社會中的地位和國際事務中的影響力也不斷提高,正在世界舞台上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也正是因為人們都看好中國,才會踴躍到中國來投資。
中國能夠成為世界工廠,是由許多因素相互作用發展的結果。相對於其他國家和地區而言,中國人口眾多,勞動力資源充足,工資低廉,導致生產成本的大幅度下降;中國的資源豐富,交通運輸條件狀況良好,能為企業生產所必需的各種材料供應提供保證;政通人和,國家政治局勢穩定,社會安定,人民安居樂業,從穩定和安全這一角度來說,就增加了許多投資者的心理砝碼。
但在中國發展經濟成為世界工廠的同時,我們注意到有許多問題也伴隨而來,並且對中國和世界都產生了影響:
(一)失業
人類社會發展到今天,雖然人們的生活條件因為社會的進步和科學技術的發展得以改善,但各種社會問題也紛紛出現。失業就是令各國政府都為之頭疼的一件大事。今天,我們再次經歷了人類社會進步的一場革命。知識經濟時代、資訊社會已經來臨,科學技術的進步已經能夠做到工廠裡看不到一個工人的水平,用機器代替人類勞動已經成為可能。而且智慧型機器人的研製水平也大幅度提高,最終把人從繁重和危險的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將在更多的行業和工作崗位上變成現實。細想起來,這絕對是社會發展過程中的一件好事,標誌著人類社會的進步。但對於在這樣的行業和工廠工作的工人來說,失業將是他們今後所面臨的現實問題。
(二)通貨緊縮
由於中國和東亞地區生產出品質良好、價格便宜的產品,所以在許多國家很受歡迎。在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以後,中國出口到各個國家的產品種類和數量日益增加,生產的各種產品逐漸占領了其他國家的市場。
然而低價的產品卻也直接衝擊著各個國家的市場,導致企業利潤減少,經營不善,員工收入水平下降,甚至失業,這個情況也直接影響各國經濟的運行情況。人們為了財產安全把錢存到銀行,投資者持幣觀望而不敢投資,最終,就會造成該地區的通貨緊縮。
產生通貨緊縮的時候,經濟的發展速度會下降;企業倒閉,企業負債率提高;職工下崗失業;雖然商品的價格下降,但人們的購買力下降得更快;銀行調降利率,希望能夠刺激企業投資,刺激人們消費;能源消耗量萎縮,因為企業會停產,人們為了節約開支而不敢消費。一句話,通貨緊縮的時候,做什麼都不賺錢。
(三)投資過剩
幾年前,人們對世界各地的經濟發展前景還非常樂觀,世界範圍的投資在世界各地相對平均和分散,人們仍然看好歐洲和東南亞等國家,並在這些國家建立工廠和生產線,生產出的產品再銷往世界各地。但讓人們始料未及的是,世界經濟的發展出現了萎縮和衰退。工業社會已經發展到末期,人類社會已經到了生產過剩的時代,在世界範圍內出現了各種商品供過於求的情形。
這些年,在中國不斷發展成長的過程中,企業家和投資者的眼光都被吸引到中國來,紛紛在中國和東南亞創辦企業,建立工廠,生產供應世界所需的各種商品。因為勞動力成本低,投資者還會擴大投資,以進一步擴大規模,降低成本。在如此的競爭過程中,因此世界有的地區就產生了投資過剩的現象。
(四)社會成本
全球的投資者都看好中國,都希望把工廠轉移到中國來,或在中國重新建立起加工基地。此舉將為中國帶來更多的就業機會,帶來新的觀念、技術、管理方法等,這對中國的經濟發展有很大好處。
但同時,中國還要承擔發展所需的大部分社會成本。我舉個簡單的例子。建立任何一個工廠,都要首先徵用土地建立廠房,這些建立好廠房的土地就不能再用作別的用途;其次,要預計所消耗的能源,包括水、電、天然氣等等;第三,需要招募員工,這些員工需要脫離原來從事的工作,經過培訓後,到工廠來上班;最後是將加工生產出的產品,經過長途運輸,銷往世界各地。
在經濟不斷增長的條件下,這些社會成本是隱藏在繁榮現象的背後,不為人們所知所見,可以由經濟增長來獲得補償。一旦經濟發展遭遇到挫折,發生經濟萎縮或衰退的時候,這些社會成本就會像暗礁浮出水面,成為反映歷史發展過程的指路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