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半導體和高科技產業,在全球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然而,一項最新調查揭示,台灣在不知不覺中,正將其經濟安全命脈懸於俄羅斯手中,今年上半年,已成為俄羅斯石腦油(Naphtha)全球最大買家。這種關鍵原料,是半導體製造的重要原料,且由於北京與莫斯科關係密切,台灣對單一來源的極度依賴,不僅引發資助俄烏戰爭的道德爭議,更讓台灣在兩岸關係緊張之際,面臨供應鏈被中國「鎖喉」的巨大風險。
根據芬蘭能源與清潔空氣研究中心(Crea)的報告,2025年上半年,台灣進口高達190萬噸的俄羅斯石腦油,總價值高達13億美元,這與2022年全年僅57.4萬噸的進口量相比,平均每月進口量激增六倍。
《金融時報》指出,石腦油是台灣石化產業鏈的關鍵起點,用於生產塑膠、化纖,更是半導體製造中高階光阻劑等精密化學品的重要原料,這種對單一來源的極度依賴,正直接衝擊台灣的經濟韌性。
國安危機與潛在的「鎖喉」風險
台灣對俄羅斯能源的依賴,已從單純的貿易問題上升為國安危機。
民進黨立委陳冠廷指出,俄羅斯是中國的親密盟友,若兩岸情勢惡化,北京可能要求莫斯科切斷對台石腦油供應,作為對台灣經濟的致命一擊。「這不只是資源議題,更是國家安全和地緣政治問題,」陳冠廷說:「我們不能依賴一個可能不承認台灣主權、甚至對我們懷有敵意的國家。」
報導提到,台灣每年有高達95%的能源仰賴進口,俄羅斯已取代阿聯酋和印度,成為台灣石腦油最重要的供應商,更加劇這種結構性風險。
除了地緣政治風險,台灣企業的採購行為,也面臨國際壓力和潛在的制裁風險。
該報告指出,台灣買家有「很高的可能性」支付遠超過G7設定的每桶45美元價格上限,來購買俄羅斯石腦油,若此舉屬實,相關企業可能面臨美國及其盟友的罰款,甚至次級制裁。
美國總統川普曾公開批評印度採購俄羅斯石油,並作為對其實施懲罰性關稅的理由。這對高度依賴出口的台灣,構成直接警告。
《金融時報》提到,雖然台灣的國營企業如中油,自2022年以來,已逐步減少或停止採購俄羅斯產品,但私營企業的進口量大幅增加。其中,台塑石化是主要買家,其對俄羅斯石腦油的依賴度,在今年上半年飆升至90%,成為國內晶片產業的關鍵化學品供應商。
台塑方面則回應,公司採購都依據公開招標,且都遵守歐盟制裁規定。
台灣供應鏈急需多元化解藥
Crea分析顯示,自2022年俄烏戰爭爆發以來,台灣已購買總值約112億美元的俄羅斯化石燃料,是俄羅斯煤炭的第五大買家。
台灣環境權保障基金會(ERF)國際事務主任孫興瑄呼籲,台灣「不應成為資助俄羅斯的戰爭機器」,且不能忽視對俄羅斯化石燃料日益依賴帶來的制裁和供應風險。
不過,也有分析師認為,不應過度解讀台灣的採購行為。
新歐亞戰略中心(New Eurasian Strategies Centre)負責人洛夫(John Lough)向《衛報》分析,這看起來更像是台灣石化產業的「機會主義」行為,趁制裁導致價格波動時購入成本相對較低的原料。
他認為,即使這些資金流入俄羅斯的口袋,也很難推論俄羅斯會因此在中國對台灣施壓時提供軍事援助。
然而,無論是出於商業機會或能源短缺的考量,這項報告都迫使台灣政府與企業正視其能源採購策略與其外交立場的巨大鴻溝,並急需在國際制裁與確保關鍵供應鏈穩定之間,找到一條可行的平衡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