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朱樹勳和他的「開心」部隊

謝其濬
user

謝其濬

2003-05-01

瀏覽數 31,750+

朱樹勳和他的「開心」部隊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本文出自 2003 / 5月號雜誌 執行力大帥 統領鴻海──郭台銘

手術台上,每一個細節的執行,都遊走在生和死的交界間。

美國神經外科醫師佛杜錫克(Frank T., Jr. Vertosick)在他那本《神經外科的黑色喜劇》中,描述自己一個失手,撕裂了病人的動脈瘤,「我在短短的剎那間,就從外科醫生退縮為一個小孩,同一時刻,躺在手術台上的一條命,正慢慢報廢。」

但是對於心臟外科權威,同時也是亞東醫院院長的朱樹勳來說,為了救人一命,有時他會不按牌理出牌。

2003年4月13日上午,開心手術突破千例的亞東醫院(目前已超過一千零九十五例),邀請所有的開心病友聚一堂。從最小的一歲,到最年長的九十三歲,或者是因為開刀修補瓣膜,或者是因為進行心臟移植,有一位病人,身體裡甚至有三顆心臟。

救命,不按牌理出牌的非常作風

其中,五十歲的開心病例郭哲榮,去年11月,送進手術房時,他還是一位身分不具的「無名氏」,幾乎一腳就踏進了鬼門關。

郭哲榮當時和朋友喝茶聊天,無預警地陷入昏迷,送抵醫院時,沒有脈搏,也量不到血壓。急診室醫師展開搶救,認定不是心室破裂,就是主動脈剝離。朱樹勳立刻下令,將病人推進手術房開刀。

急救刻不容緩,但是一時找不到人來為這位病人填寫「手術同意書」。按照正常的程序,必須確定病人的身分和家屬簽署手術同意書後,才做施救。念頭只在朱樹勳腦海裡一閃而過,他決定,還是立刻為這位「無名氏」動刀。

二十天後,郭哲榮就安然地辦了出院手續。

一向以「戰將」形象聞名的朱樹勳,犀利精準的非常作風,早在他首次手術經驗,便可見端倪。

1969年,午夜時分,有一名病人,胸口上插著一把刀,走進急診室。朱樹勳幫他照了X光,發現刀斷在胸膛裡。他正要推病人進開刀房開胸取刀,病人突然一個咳嗽,鮮血從胸口噴濺,朱樹勳警覺,「啊!是刺到心臟。」而病人在瞬間已沒有了脈搏。

專業訓練告訴他,通常脈搏停止四分鐘,病人就會腦死。朱樹勳還來不及刷手、換衣服,立刻戴起手套、拿起刀,沒有消毒,就直接往病人胸口切下去。

因為時間緊迫,朱樹勳無法按照外科手術一般的消毒程序,只用生理食鹽水沖洗傷口,病人不但沒有發炎,而且活著走出醫院。

當時的朱樹勳,還未累積獨當一面的手術經驗,又沒有老師在旁指揮,每一個執行細節的判斷,甚至違規演出,起點在於「救人一命,最重要」。

亞東醫院心臟外科主任邱冠明表示,因為手術結果常會決定生死,因此心臟外科向來是比較保守的一行。大膽、喜歡接受挑戰的朱樹勳,一路走來,難免引發爭議。

魄力,奠定心臟移植里程碑

1987年,他為台灣心臟移植手術劃下的第一刀,雖然開啟了台灣換心史的序幕,然而,「難逃部分醫界人士對他們『為移植而移植』『是否為滿足個人成就感與名譽』的質疑,」曾經專訪朱樹勳的媒體記者陳玉梅觀察。

他的動機很單純,只想為病患搶一線生機。「眼見國內有好多心肌症末期病人相繼死亡,而這些病人唯一的希望就是心臟移植,」朱樹勳指出。

只是,移植同時涵蓋了死亡和生還,關乎醫學倫理,也涉及法律。

早在1986年12月5日,朱樹勳自信技術已成熟,就準備進行心臟移植,但是資深的醫師同僚認為「摘取跳動的心臟是不道德的事」,而器官移植條例也未具完備,臨開刀前,醫院接到衛生署來電阻止,手術只好暫告取消。

1987年7月17日,朱樹勳成功完成台灣第一樁心臟移植手術,贏得了「台灣第一刀」的封號,卻因為台大醫院沒有向衛生署報備,挨罰了新台幣15萬元。

在心臟外科領域中,朱樹勳的腳步邁得飛快,早在1973年,他就首創台灣先例,進行冠狀動脈繞道手術;1975年,他是第一個用動脈幫浦救人的醫生;1985年,他完成了台灣第一次的心臟瓣膜移植手術。

「朱教授創下太多台灣第一的紀錄,多到讓人記不起來,」邱冠明是朱樹勳在台大執教的學生,他形容自己就像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曾任台大醫院外科主任、目前是署立桃園醫院院長的張金堅則強調,「在醫學領域要創造那麼多的『台灣第一』,除了要有洞悉未來的創見外,更需要有力排眾議的勇氣。」

【會員免費報名】晶片王國背後,世代賭注如何與信念交織?《造山者》導演帶你進入真實第一線

團隊,落實創意的執行力

朱樹勳雖是團隊中的靈魂人物,他也大膽放手,提拔後進,「朱教授非常重視團隊合作的力量,」亞東醫院心臟外科主治醫師簡禎彥指出。

五十九年次的簡禎彥,是「開心團隊」中的重要成員,也是年輕一代中,特別專注心臟移植研究的人才。

十分投入工作的他,曾經開刀開到頭痛不已,簡禎彥就喝提神飲料蠻牛,配頭痛藥普拿疼。為了在手術中隨時待命,他甚至連妻子早產時,都無法陪在身邊。

在朱樹勳眼中,實幹實做、從不抱怨的簡禎彥,既是移植手術的先鋒,也扮演了穩定局面的角色。有識人之明的他,則讓另一位喜愛創新的邱冠明擔任團隊中的「箭頭」,全心研發先進的開心技術。

五十八年次的邱冠明,是亞東醫院心臟外科團隊的核心人物,怎麼看都像是個活潑機靈的大男生,對著鏡頭會擺出「YA!」的手勢。

進了手術房,他卻成為搏命三郎,耐力十足,十八個小時的手術,他曾經只上過一次廁所,口渴了,護士就從口罩裡塞進一根吸管,讓他喝點滴瓶裡的水。

邱冠明對心臟外科手術充滿了高度研發的熱情,隨時注意國際上最新的技術發展,許多新式的手術方法,他看過一次,就能掌握訣竅。光是2002年,他參與的開心手術,就達四百多件。

台大醫科第一名畢業的邱冠明,選擇在手術房裡賣命,驅動力中,很重要一部分,來自亦師亦主管的心臟外科權威朱樹勳,「老師交給我的任務,不管怎麼艱難,我都要完成它,」邱冠明說。

朱樹勳面對這個敢拚敢衝的高徒,淡淡一句讚美,卻已透露高度的肯定,「我在他身上,看見自己年輕時的樣子。」

「朱教授說,他給我的空間,是unlimited(無界限的),」邱冠明認為,領導者的氣度,決定了團隊的格局。

但是朱樹勳不只為大家勾勒出願景,也要求具體結果。「他給了我們許多空間,也會一再地檢視我們執行的成果,用上了企業管理的那套方法,」邱冠明觀察。

願景,建立專業心臟外科醫學中心

朱樹勳除了自己創新,也帶領學生創新。三年多前,他從台大醫院退休,轉戰亞東醫院,抱持的願景,就是把這座板橋唯一的區域醫院,發展成專業的心臟外科醫學中心。

「亞東醫院期許在3C、2T、1M、1A方面,走在醫療科技的前端,」朱樹勳解釋,3C分別代表心臟血管病、重症醫療及癌症中心;2T是創傷處理及器官移植;1M是顯微手術;1A是行政管理。

披著綠色手術服,穿梭在亞東醫院長廊間的朱樹勳,是醫師、教授,也是管理者。在管理風格上,則看得見他前兩種身分中,鼓勵開創、強調學習的特質。

朱樹勳知道,要率領整個醫療團隊,朝目標運轉,首先是啟發觀念,取得共識。因此他曾帶領一級主管到石門水庫,針對醫院的方向與願景進行討論,並舉辦醫院管理方面的講座。

讀書會是另一個促進組織學習的方式。亞東醫院每週都會公布書單,並以記點積分的方式鼓勵員工參加讀書會。

邱冠明說,近期讀過的書,包括了熱門的《從A到A+》《誰說大象不會跳舞》,而4月份的主題書是《執行力》,全院各部門辦了五十二場的讀書會。

師生,凝聚團隊向心力

另外,由於亞東醫院有不少外科醫師是朱樹勳在台大任教時的子弟兵,師生之間獨特的信任和崇仰,凝聚了整個醫療團隊的向心力。

「一直到今天,邱冠明和簡禎彥還是以日語尊稱朱樹勳『先生』,平時都已獨當一面的他們,見到老師會突然變得畢恭畢敬,」院長室專員謝淑惠形容。

《遠見》雜誌攝影記者觀察,朱樹勳在辦公室裡接受拍照時,微笑間,眼睛總是瞇成一線,但是他一開始巡視病房,雙眼立刻變得炯炯有神。

即使在辦公室裡,他也在座位旁,安置了一台小型的監控器,隨時監看開刀房裡的一舉一動。朱樹勳幽默地說,曾經有醫生在紗布上寫著S.O.S的字樣,對著監視器,向他求救。

開心英雄朱樹勳,總是把心放在手術台上,因為,「永遠沒有最好的開刀方法,最好的開刀方法,永遠是一個目標,一個引導前進的北斗星。」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