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經歷過失去與修復,才能好好自處!哈利王子用「這方法」走出喪母之痛

累積生命經驗,讓自己更有勇氣

遠見好讀
user

遠見好讀

2021-12-07

瀏覽數 31,200+

僅為情境圖。取自unsplash
僅為情境圖。取自unsplash

編按:在失和與修復的過程中,嬰兒得以發展自體感,還會對自己和照顧者的關係產生信心,他們深信媽媽會回來,而且自己能撐下去,一切都會沒事。反觀,缺乏失和與修復經歷的嬰兒,不是大哭大鬧,就是縮回自己的殼裡,即使母親釋出互動的訊息,他們也無動於衷。(本文摘自《關係修復力》,作者為艾德.楚尼克Ed Tronick等,以下為摘文。)

經歷失和並修復的能力,對身心健康非常重要

在社交環境中,調節情感與行為的能力對個體的身心健康非常重要。從面無表情相關研究我們發現,自我調節的能力存在於互動關係中,因此親密感和自我依賴是一體兩面。這段結論不僅呼應了溫尼考特所提出的「夠好的母親」,更印證了他另一項臨床觀察:

自處能力就是成長的里程碑。

我們分析遊戲互動和實驗的影片,結果發現,受試者表現會有所不同,關鍵在於是否經歷過失和與修復。

嬰兒若有類似的經驗,在進入到面無表情環節時,就能夠自我調節。就算母親無法搭建鷹架(scaffolding),徒留嬰兒獨自面對壓力,他們也能調適得很好,自己發明動作和行為來釋出訊息:「母親回應我了!」

反之,經歷非典型互動的受試者則表現出截然不同的反應。這些母嬰沒有走過失和與修復的過程,因此缺少成長的動力;可能是因為修復時間拖得太長、照顧者過於焦慮、強勢,或是毫無修復機會。到了面無表情的環節,這些嬰兒習慣以自我安撫的方式來化解壓力:拱背向後轉,行為舉止紊亂。

這些舉動有助於嬰兒適應環境壓力,然而光是自我調節,就耗盡了所有力氣,在自顧不暇的情況下,根本無法展開互動。這些嬰兒為了自我調適,放棄了整個世界。他們轉向內在尋求平靜,竭盡所能來維繫自我的存在,對於重新連結,已然是心無餘且力不足了。

自體感與信心

在失和與修復的過程中,嬰兒得以發展自體感,還會對自己和照顧者的關係產生信心。即使短暫失去互動夥伴,在面無表情實驗中得體驗一些自處的感覺,他們也能夠把持自我,不致崩潰。他們深信媽媽會回來,而且自己能撐下去,一切都會沒事。

反觀,缺乏失和與修復經歷的嬰兒,自體相當單薄,一旦少了搭建鷹架的互動夥伴,就無法維持生命凝聚感;他們「知道」自己身旁不能沒人陪伴。這些嬰兒不是大哭大鬧,就是縮回自己的殼裡,自顧自地自我安撫,即使母親釋出互動的訊息,他們也無動於衷。

不光是嬰兒,所有年齡層的個體都展現出這種差異。伴侶治療師強森(Sue Johnson)發現,她在臨床上遇到的成年個案,許多面向都符合面無表情研究的觀點,因此特別請我們針對成年伴侶設計一項面無表情實驗。

面無表情實驗

這次的實驗與先前的成人版稍有不同,受試者將扮演伴侶而非嬰兒和媽媽。他們一開始有被交代各自的任務,不過進入實驗後,就要靠自己臨場發揮。

影片中一對情侶面對面坐著,兩個人吵得不可開交。
男人說:「我不想去見妳家的人,他們又不喜歡我,我在不在根本沒差。」談到一半男人突然不發一語,板著一張臉,絲毫不想和女人交流;接著他的身體轉向其他地方,眼睛朝下盯著地板,反覆眨眼甚至數度閉上雙眼。
此時女人就像面無表情影片裡的嬰兒一樣手足無措,語調逐漸上揚,憤怒情緒表露無遺。她的身體傾向前,靠近男人,肢體動作顯得十分僵硬、紊亂。
女人不斷嘗試展開對話卻一再吃閉門羹,最後急得哭了出來,男人嚇得轉過身,臉上恢復神情,語調也溫和許多。
「我知道妳很難過,可是問題不在妳身上。」他說,每次她家人都會對他的工作問東問西,讓他很不舒服。他還說,情侶之間保持溝通很重要。此時女人抬頭凝視男人,兩人眼神交會,表情也隨著關係復原變得柔和。 

強森在部落格寫道:

無論是寶寶對媽咪、還是伴侶或夫妻,兩種親密關係的情感表現都是一樣的,彼此的需求和舉動並無二致。 

所有情愛關係都是連結與分離的雙人舞——前進是觸碰、後退是被拒、轉身是抗議更是崩潰。假如我們懂得應對進退的訣竅,便掌握了重修舊好的契機。

冷漠,將會失去重修舊好的契機。僅為情境圖,取自shutterstock

冷漠,將會失去重修舊好的契機。僅為情境圖,取自shutterstock

冷漠和逃避只會讓問題更嚴重

強森更發現,在日常生活中,伴侶往往沒有察覺到對方板著一張撲克臉,也不留意那會造成什麼影響:

在伴侶關係的研究中,我們發現,成年人談感情的時候,渾然不知冷漠會造成另一半的不安;那種不得其門而入、觸不可及的感受,令人痛苦不堪。為了避免爭執,我們往往選擇逃避,反而使得衝突白熱化,對方為了得到回應,甚至會做出喪心病狂的舉動。

張敏敏老師《 策略執行力實戰班 》6 天班・用 OGSM 2.0 串聯策略與行動,台北、台中開課,最後報名!

時時保持覺察,留心自己和另一半是不是又板著一張臉,並反思這個行為的負面影響,就能幫助我們走上關係療癒的道路。

陷入情緒的漩渦,就無法與他人有連結,對方也會覺得熱臉貼冷屁股,彼此便會陷入誤解和溝通不良的惡性循環。就在這種時候,越要停下來深呼吸,想辦法沉澱內心、冷靜思考,設身處地考慮對方的立場,就能找到關係的出路,重拾連結。

個體在建構意義時,會判斷身邊環境有威脅,是源於從小到大的互動經驗。要改變這些根深蒂固的意義,個體就必須付出時間,去參與令人安心的互動關係,縱使蛻變路途漫漫,影響卻是深刻久遠。

曾經行為「脫序」的哈利王子

哈利王子總是帶著陽光般的笑容,說話的語調溫柔又充滿同情心。不難理解,為何梅根會對他一見鍾情。在結婚典禮上,他們不斷交換眼神,每一刻都寓意深遠。從他們的表情,旁人就能感受到愛與連結,足以作為機智迷走神經的研究範本。可是,看看任何一則跟皇室大婚有關的專題報導,從過去新聞影片去觀察哈利年輕時的樣子,都能發現,對哈利來說,長久以來,這個世界都不是個令人安放的地方。

他的表情總有一絲受到威脅的感覺。

哈利父母的婚姻從一開始就不幸福也不美滿,身為次子的哈利更是被視為「備胎」,哥哥威廉還排在他前面等著繼承王位。在許多相片裡,哈利和母親黛安娜開懷大笑,想必她在孩子身上付出了所有的愛。遺憾的是,黛安娜與查爾斯王子離婚後一年多就因為車禍去世,當年哈利才12歲。此後20年的哈利彷彿變了一個人,拍照時只剩下一張麻木僵硬的臉龐。那時候的哈利簡直是麻煩精,不止酗酒還時常上演一堆脫序行為。

失去愛,影響自律神經

仔細觀察哈利的兒時照片,從他臉上的表情,就能完全看他出自律神經的狀態。

有一張相片是小哈利和黛安娜去遊樂園玩,當時他坐在媽媽腿上,母子的臉龐綻放動人光彩,看得出對社會連結抱持著開放態度。哈利青春期之後的照片,已經不見眼睛周圍有肌肉動作的褶痕,既不似過去樂享天倫的模樣,也不像現在步入婚姻的他。當時他臉上顯露一種僵硬的鎮定表情,即使有時在笑,你也感受不到與人連結的暖意,或是豐富多變的情緒。

顯然,過去哈利的身體為了回應充滿威脅的世界,啟動了原始迷走神經,幸好後來機智迷走神經打卡上班,發揮作用了。現在你去觀察訪談裡的哈利,語調充滿抑揚頓挫,彷彿在邀請觀眾進入他的故事。

2019年,哈利王子在海牙出席Invictus Games。取自維基百科,CC0授權。

2019年,哈利王子在海牙出席Invictus Games。取自維基百科,CC0授權。

累積生命經驗,獲得足夠的生命凝聚感

哈利的轉變從何而來?他身為公眾人物,生命歷程一直被攤在陽光下。從他參與的一段段人際關係中,我們看到,它們幫助他走過混亂、擁抱複雜,進而形成生命的凝聚感。籌辦皇室婚禮想必充滿波折,但場面又那麼和諧。他遠赴非洲和當地孩童一起踢足球,用行動撫慰這些孩子,因為愛滋病奪走他們的父母。失恃的哈利從這些孩子身上看見自己的影子,那是痛失至親所產生的空虛感。

軍旅生活也是哈利生命歷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環。他為了成為「隊上的一份子」而自願到伊拉克服役,這個經驗給了他一個做自己的機會,用溫尼考特的話說就是

發掘真我

興許是因為他不斷累積生命經驗,從而獲得足夠的生命凝聚感,讓他有勇氣去正視心中的喪母之痛。哈利曾公開承認,他覺得自己沒資格活出自己。雖然無法百分之百斷定,但是我們不禁想到,為了化解喪母之痛他所接受的心理治療,是否在某種程度上,讓他能安心地經歷失和與修復的過程。

2017年4月,哈利王子接受《每日電訊報》記者高登(Bryony Gordon)採訪時表示,自己一直走不出年幼喪母的陰影,因此決定尋求心理治療的幫助。

我現在可以放心說出真心話,12歲那年失去母親以來,我封閉所有情感20年,這對我的私生活和工作造成劇烈的影響。 

後來哈利和哥哥威廉跟大嫂凱特共同創立慈善組織「集思廣益」(Heads Together),旨在促進大眾對心理健康的認知,致力為精神衛生去汙名化。如同組織官網所述:「『集思廣益』想要幫助人們,更安心地去面對自己每一天的精神狀態,並且提供實際的資源,協助當事人的家人與朋友。」

有媒體報導,小倆口一同在非洲投入兒福工作時,展現了無比的默契,並善用公眾人物的名聲為世界做善事。這意味著,他們對彼此的愛是源於相同的理念,而這是能透過語言傳達的。許多人也提到,小倆口第一次約會時,哈利就開口問了梅根:「明天有空嗎?」我們不禁思考,他們的關係是不是建立在非語言的基礎上?

也許,超脫語彙和意識思考的神經覺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偵測到他們為彼此帶來的安全感。

《關係修復力:心理學大師教你從衝突、裂痕中培養更高的適應力,重拾人與人的連結》,艾德.楚尼克(Ed Tronick)、克勞蒂亞.高德(Claudia M. Gold)著,盧思綸譯,時報出版

《關係修復力:心理學大師教你從衝突、裂痕中培養更高的適應力,重拾人與人的連結》,艾德.楚尼克(Ed Tronick)、克勞蒂亞.高德(Claudia M. Gold)著,盧思綸譯,時報出版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