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馬諦斯 鬆綁你的感官

林政忠
user

林政忠

2003-01-01

瀏覽數 16,900+

馬諦斯 鬆綁你的感官
 

本文出自 2003 / 1月號雜誌 第199期遠見雜誌

腦海中還鮮明地烙印著新藝術時期慕夏(Mucha)纖細柔美的裝飾畫風,一步入國立歷史博物館,視線又立即被充滿野性色彩與多元意象的馬諦斯所擄掠。

飄著細雨的冬夜,國立歷史博物館也多了份朦朧的美感,正如同觀賞馬諦斯野獸派風格的畫作一般,需要有點距離、有點憧憬,才能充分地進入馬諦斯彩筆飛舞的虛幻世界。

卡多‧坎培吉馬諦斯博物館館長多明尼克‧蘇米吉亞克(Dominique Szymusiak)認為,欣賞馬諦斯的作品要「relax(放鬆)」,放鬆心情、放鬆感情,馬諦斯的世界會令人像第一次看到世界般,充滿新鮮與好奇。

從一盒顏料開始

生命的意外,卻開啟了馬諦斯璀璨奇妙的一生。馬諦斯二十一歲那年罹患了盲腸炎,手術後復原的無聊日子裡,他看見臨床病患正臨摹一幅風景畫,而興起了作畫的念頭。

母親當時送來的一盒顏料,改變了他的命運。「當我開始繪畫的時候,我覺得如同置身於天堂,」馬諦斯就此墜入繪畫的想像天堂中。

往後的十五年間(1890年~1904年),是馬諦斯建構自己美學系統的探索期。他的恩師莫荷(Gustave Moreau)鼓勵學生要透過與各式各樣文化的接觸,增加藝術的智慧,並且發展自我的原創性。

馬諦斯埋首研究梵谷、高更的作品,進而以強烈對比的色彩來抒發情感,並且以大塊平塗的色域與線條,形繪對景物直覺的想像空間,漸漸形成野獸派的重要特徵。

1905年法國秋季沙龍展,馬諦斯以第一張野獸派油畫作品「開窗」,自此奠定他在藝術史上無可動搖的地位。

馬諦斯的中國風

中華文物經常出現在馬諦斯的作品中,或者馬諦斯會以與中國事物有關的主題入畫。他認為中國藝術裡,生命力的概念取代形體的真實,以一種微妙的脈動與神祕的脈動,和周圍現實發展出密切的情感關係,以便使觀眾產生共鳴。

在一般人看起來普通的「樹」(圖一),在馬諦斯的眼裡卻是生命之樹、智慧之樹。在他八十二歲高齡時,他曾在長竹竿上綁上畫筆,以書法筆意繪出樹的精神與活力。

國立歷史博物館館長黃光男就很有自信地表示,「我們中國現代的文化經常是吸收外來文化,而馬諦斯則在東方文化中找到靈感,給我們一線曙光。」

馬諦斯以中華文物為主題的最重要作品,首推1919年的「夜鶯之歌」。他為蘇聯芭蕾舞團設計具有中國風味的服飾與舞台布景。「夜鶯之歌」以中國宮廷為背景,敘述一位重病的皇帝,因為聽到一隻夜鶯啼唱,而恢復了他的生命。

為了從中國作品中汲取靈感,馬諦斯前往倫敦和巴黎的博物館研究中國文物。中國藝術讓他體悟「情感線條」與「給予空間」,也就是將外表輪廓轉化成造型符號,再賦予意義;並從書法中揮灑筆意,傳達形體內在的生命力。

「夜鶯之歌」中大布景與哀悼服的設計,是馬諦斯自認為最成功的作品,也開展他晚年時剪紙藝術的先河。

以藝術深化時代的烙痕

遠見訂閱贈西堤餐券2張,知識與美食一次滿足!優惠組合價$2,880,立即訂閱>>

馬諦斯晚年的創作遠遠超越影像典型的概念,卻又從未失去對造型最嚴格的要求。他認為油畫和素描是自主的表達媒介,圖像、影像並不代表世界,也不表達抽象意圖。

1946年,馬諦斯表示要放棄油畫,並騰出時間進行一些裝飾性的創作,因為他認為「裝飾」可以卸除西方傳統造型藝術中對真實世界的描述與意念的傳達。此時的他有三件重要的作品:

第一件是《爵士》(Jazz)系列的剪紙作品,他用不透明顏料平塗在紙上,再剪貼作品,1943年完成「小丑」(圖二)和「溜滑梯」兩件作品。

之後,陸續共完成二十件作品,因為作品色彩強烈且深具感動力,1947年正式印製出版,「小丑」和「溜滑梯」則各置於畫冊的首、尾部分。

第二件是1946年的秋夏兩季,「大洋洲——天」(Oceanie,le ciel)(圖三)與「大洋洲——海」(Oceanie,la mer)兩幅剪紙畫作,用鏤花模版絹印在麻布上。

馬諦斯這兩件作品的創作概念源自1930年他在一次礁湖旅遊時所留下的回憶。然而,在歷經1941年腸癌的大手術之後,彷彿再生的感覺才讓他真正能夠創造出作品中與眾不同的生命力。

每一個藝術家都帶有他那個時代的烙印,而偉大的藝術家就是那些烙痕印最深的人,旺斯教堂則是馬諦斯的身上最後一處烙痕,也是他留給後世最重要的一件作品。

1947年~1951年,旺斯教堂的建築、彩色玻璃、磁磚、門、擺設及禮拜儀式中穿著的禮服等,全部由馬諦斯構想完成的。

關於這件被他稱為「傑作」的大作品,馬諦斯將旺斯教堂與西方主教大教堂的豪偉做比較時曾表示,「它是一朵花,它只是一朵花;但它是一朵花。」當旺斯教堂成為他紀念碑式的具象作品時,他不朽的藝術成就正為後世開滿了遍地的馨花。

什麼叫「野獸派」?

十九世紀末,繪畫從傳統走入現代,印象派畫家著迷於光影的捕捉,承續其後的野獸派則致力於解決色彩與空間的問題。

1905年,巴黎的秋季沙龍展展出馬諦斯、弗拉曼克、馬爾克、德朗等藝術家的作品,其中雕刻家馬爾克的風格接近文藝復興時期杜納得勒大師的作品。

當時一位藝評家沃克塞爾的評論就提及:「杜納得勒被一群野獸包圍了!」自此,這群年輕的藝術家就被定名為「野獸派」畫家。

馬諦斯正是這群畫家之首,他強調色彩可以脫離素描輪廓的限制,自由使用,並運用色彩補色的關係,重新組織空間感。

革新性的野獸派風格,強調以有組織的顏色、彩度、無立體感、無遠近變化、無透視原理的二度空間,取代傳統以素描、明暗變化、具立體感、距離感、具透視原理的三度空間。

野獸派不把自然當客體,而是畫家主觀想象運作的場域,亦即拒絕客觀表現的自然主義,而追求一種經過感覺與想像力轉化的詩意空間,以一個「再創」的真實取代實際空間所描繪的真實。

馬諦斯的藝術生涯長達六十載,他的創作從早期的後印象派進展到野獸派、立體派、裝飾性風格,橫跨的幅度甚大,他的藝術進而影響普普藝術及台灣當代藝術,層面既深且廣。

資料來源:國立歷史博物館 整理:林政忠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