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自平成天皇登基以來,十四年間換了十一位首相,目的是要經濟改革。
解決長年積累的銀行呆帳以整頓產業界的結構,已經成為日本人民目光的焦點。根據日本媒體的民意調查,將近八成的日本國民要求日本政府,即使會導致企業倒閉、勞工失業、銀行收歸國有,也應該一氣呵成,徹底解決銀行呆帳問題。
經濟評論家?屋太一說,日本泡沫經濟解體以來,十二年間,日本錯過了兩次改革的契機;第一次是1993年,泡沫經濟解體後,日本經濟一度傾向穩定,當時的首相宮澤喜一曾經倡導金融改革。
第二次機會是1997年,阪神大地震之後,復原需求與行動電話等新商品問市帶動日本景氣提升,日經指數一時上盤到2萬3,000點,也是改革的好時機。?屋認為眼前這一、兩年是日本金融改革的最終機會,因為2000年日本的經濟呈現成長,稅收也有增加。
多數的日本人肯定「日本的經濟問題在於金融」,也明白金融問題在於呆帳。到2000年9月,日本政府協助處理的呆帳總額高達68兆日圓,但是銀行呆帳還是不斷增加。2001年4月上台的首相小泉純一郎曾經說過,如果要促使日本經濟重生,就得在這一、兩年內處理好呆帳問題。
日本的經濟財政大臣竹中平藏就堅持金融改革。曾任慶應大學教授、銀行經營顧問、大藏省金融研究員的竹中大臣不贊成用公有資金協助惡質金融業者,強調金融界必須遵守資本適足比率的規定,日本金融界則要他提出具體可行的方案再說。
日本金融業者和自民黨高層一直以擔心強行處理呆帳會導致企業破產、失業人數遽增為由,拒絕配合新內閣的經濟改革。不過,日本的經濟學者也認為,小泉就任首相以後所提出的經濟改革方針,只有骨架沒有內容。
事實上,日本金融改革停滯不前的主要原因有二:一、人才不足。人才不足不是人力不夠多,而是指日本國內缺乏熟悉企業再造的專家。二、政府沒有強制企業轉讓債權的能力。竹中說,他知道只有設立新機構才能重整日本金融的機能,但是這需要一點時間。想在一個月間解決積累十二年的問題的確是很難。
?屋太一形容,日本這次改革其實已經踏上三壘,先前橋本龍太郎和小淵惠三兩任首相已經為此次改革打下基礎,新內閣只要堅持改革便有希望成功。在此前提下,日本媒體預測,明年3月應該是日本企業重整和銀行國有化問題能否解決的關鍵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