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年來,高鐵早已是國人南來北往最重要的運具之一,昔日曾虧損連連、慘澹經營,但如今一躍成為交通部的金雞母,董事長江耀宗如何改革、創新,寫下亮眼成績?
台灣雖然不大,但過往不論出差或旅遊、南下北上一旦跨過了台中,就經常得過夜。直到2007年台灣高鐵通車之後,南來北往的直達車僅需90分鐘,一日生活圈成型。
通車14年來,高鐵早已成為台灣民眾生活的一部分,日平均載客量從通車之初的4萬3000人,成長到現在的18萬5000人,每天多了四倍多台灣人在高鐵上南來北往。
百強CEO唯二航運、運輸業
表面上看起來,雖然載客量一路成長,但做為一個民間投資的BOT計畫,高鐵其實有著極大的財務負擔。
近5000億的興建成本,及後續的營運、折舊、攤提、利息等支出,再加上需要上繳超過千億回饋金給政府,表現上亮麗風光的高鐵背後,一直危機四伏。
從通車第一天起,直到2016年財務問題改善前,除了提高營運績效外,財務問題更讓高鐵的管理階層傷透腦筋。
遠見會員 限定文章
時刻掌握趨勢 時刻都有遠見
- ✓ 免費瀏覽 每天 1 篇限定文章
- ✓ 文章收藏 喜愛好文隨時回看
- ✓ 會員專屬 主題型知識轉譯包
- ✓ 會員獨享 生日禮百元購物金
成為訂戶,
即可瀏覽全部「限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