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半年來,美國會計醜聞風聲鶴唳,證監會查到的「問題企業」一個接一個,「每天打開報紙,就想哭!」高盛投資的CEO(最高執行長)漢克‧保森(Hank Paulson)在接受財星雜誌訪問時,感慨良深。
從去年底的安隆(Enron)做假帳,到世界通訊(WorldCom)隱瞞虧損;從美國線上時代華納(AOL TIME Warners)的虛報廣告營收,到強生製藥(Johnson & Johnson)被控涉嫌隱瞞產品過失。「這是美國自三○年代經濟大恐慌以來,最大的投資信心危機,」美國證監會主席哈維‧普力特(Harvey Plitt)指出。
一向信心滿滿的美國人,如今真是內憂外患雙面夾殺。外患是去年「九一一」事件恐怖分子突襲,瓦解了民眾對「安全」的信心;內憂是最近爆發的企業倫理淪喪,讓人們對「投資」失掉信任。
最近美國主要媒體意識到問題的嚴重,進而強調要儘速尋回投資信心。不少的企業界和學術界早已警覺同樣問題。
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最近指出,美國企業財務弊案引發的信心危機,正是企業調整營運腳步、推動公司治理的關鍵時刻,他說,「投資人期待好的公司治理,已是全球共識。」
「公司治理」到底是什麼?「公司治理」為什麼重要?
哈佛商業評論在去年底出版了《公司治理》(Corporate Governance)一書中有非常詳盡的說明。
「簡單地說,公司治理就是如何使公司投資者和各利益相關者,都得到合理、公平的對待,以確保投資人的信任,」中山大學企管系教授葉匡時在這本書的中文版導讀中解釋。
「公司治理」,最關鍵處在健全的董事會,該書中列舉了二十二個問題來診斷董事會,例如:
●董事會中每一位內部董事,就有至少
三位外部董事嗎?
●內部董事只限於執行長、營運長及財
務長嗎?
●董事有無與未出席董事會的資深管理
人員做定期談話?
●除了管理人員唱獨腳戲,有沒有足夠
時間讓董事們做周詳討論?
●董事是否積極參與公司長期經營策略
的規畫?
●是否定期審核每位董事的績效?
……
如果以這些問題檢視台灣企業,能夠做到的太少了,這才是真正的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