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初春,在福州街街尾的經濟部辦公室內,次長尹啟銘,剛送走台灣新力國際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友常岩雄,友常因為調回國,走之前,特地互道珍重。
尹啟銘最近特別學了一句日語,就是「台灣雖小,辣味十足!」客人聽得高興地會心大笑。
不是貴州七星椒、四川二條荊,尹啟銘從報上剪下一小幅火紅的台灣朝天小辣椒,說著,「辣椒要辣,小的最辣。」
事實上台灣在全球資訊產業供應鏈上,掌控接單、生產、出貨的能力,就是小而夠嗆的辣椒。目前台灣一年接下至少超過500、600億美元的訂單,出自全球大客戶戴爾、惠普、IBM(國際商用機器)、康柏、新力、東芝、恩益禧、蘋果電腦……之手。
小辣椒要夠嗆,除了量產能力,關鍵更在研發。
台灣的「小辣椒」商業模式,不僅在製造端ODM(設計代工)快速量產的功力,在資訊產品週期急遽縮短下,「我們先多賺了六個月產品創新的錢,」經濟部工業局科長吳明機說。
他以華碩No.1的主機板為例,在每股盈餘(EPS)5元的貢獻中,前六個月賺的都是創新的腦力錢,六個月後再賺一票大量生產製造的代工錢。
台灣以往給人的印象都是全球供應鏈上的「製造」中心,不過替多國代工設計生產,功力與時俱增,練就一身「研發」的功夫。
在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去年10月發表的全球競爭力報告中,相較於台灣公共部門第二十四名,總體經濟環境第十五名,要不是科技及創新能力第四名的珠光,總排名根本擠不上第七的位置。
這份報告最重要的意義,應該是一陣大雨之後,發現台灣藏著某種春芽般的創新研發能力。2000年,外國在美國獲得的專利件數計,台灣排名躍居第三,象徵代表著競爭力,火辣辣的辣椒芽正在竄出頭。
Dell下單,台灣研發
台灣小辣椒究竟有多辣?「拚經濟」的政府團隊,最近正大力推動台灣成為亞太創新研發中心,鼓勵國際大廠在台設立研發中心,使台灣有機會從既有的「製造」「管理」優勢,往「創新」「研發」設計端延伸。
去年剛竄升為世界電腦第一品牌的戴爾電腦,成為第一個送件者。戴爾有意深化與台灣科技ODM產業的關係,在台灣設立研發中心,「戴爾下單+台灣研發」,正成為台灣科技產業高度期待的新指標。
在全球供應鏈上深厚的功力,是戴爾看重台灣的主因。「台灣在主機板、伺服器、電源供應器等設計上,明顯有很好的群聚效果,這就是台灣優勢,」年初剛卸下戴爾亞太區國際採購總經理,現為台灣國際採購聯誼會榮譽顧問的方國健說。
台灣ODM累積的專業名聲,無形中已變成一種產業價值。去年第一季,戴爾打敗個人電腦巨人康柏、IBM、惠普、東芝等老字號招牌,成為世界第一大電腦品牌,為戴爾供應鏈家族的台灣伙伴——廣達、鴻海、華碩功不可沒。
在全球資訊產業逐步邁入成熟期,進入低價價格大戰之際,電子專業代工(EMS)與台灣的ODM廠商正在線上交鋒,而亞洲就是主戰場。
國際大廠在價格戰下,重新聚焦商業模式,委外代工(outsourcing)訂單,由EMS的純製造正轉向設計製造的ODM。「機會正在台灣的手上,」資策會資深產業分析師陳文棠說。
群聚效果,集成智慧之田,而在供應鏈暢行無阻,以及接近亞洲市場等因素考量下,零時差的時間因子,更讓許多外商開始慎重考量在台設亞洲區研發中心。
找出發揮價值點
台灣產業布局全球,換一個角度看,國際大廠也在布局全球。「走上策略的時代,我們都在找價值鏈中互相發揮價值的點,」經濟部技術處處長黃重球說。
如果戴爾在台灣設研發中心,「新機種設計認證的時間,可以從原本的兩、三星期,直接縮短至兩、三天,效果立見,」經濟部資訊工業發展推動小組資深經理簡祐祥說。
台灣憑什麼有機會成為國際大廠青睞的亞洲區域研發中心?「台灣有比新加坡略勝一籌的創新能力,又有比大陸更接近西方世界的產品化能力,」尹啟銘分析。
目前戴爾直接下單給台灣廣達、仁寶、緯創等的比率已高達五成以上,如果在台設研發中心,「有了地利之便,戴爾勢必對台ODM訂單再加碼,」陳文棠說。
除了戴爾已正式向經濟部遞件申請之外,惠普在與康柏合併案之後,也將認真考慮是否要在台設研發中心;另外日商的新力,除了開出兩年內五百項,近5000億日圓(相當於新台幣1500億元)的聯合採購計畫之外,未來也不排除在台發展B2C(企業對消費者)電子錢包等創新業務。
此外軟體巨人微軟,除了倫敦、北京的研發中心外,對於台灣擁有的華人應用軟體優勢,最近也開始積極評估;而杜邦也看中台灣紡織產業支援互補效果。
戴爾總裁麥可‧戴爾;微軟總裁比爾‧蓋茲;新力總裁安藤;以及正為合併案傷腦筋的菲奧莉娜,最後是否出手支持在台設研發中心,投下信心的一票,動見觀瞻。
而國際大廠的一舉一動,也左右著未來在兩岸布局優勢上,台灣是否依然能舉足輕重。
兩岸的競爭力,就像一個兩桶水之間的連通管,「在塞子還沒有拔掉前,台灣現在還有一定優勢,」方國健說。
如果純從成本來看,台灣的成本早就高出對岸四、五倍;但若以工作效益來看,台灣的工程師,倒還能領先一倍。
人才的優勢,就是研發的優勢,就是那個關鍵的塞子,「只要塞子不拔掉,兩岸還能維持一定的落差。」
為了緊緊鎖住這個塞子,經濟部技術處最近研擬完成「鼓勵外國企業在台設立研發中心」優惠措施草案,並選出資訊家電、平面顯示器光電產品、生技醫藥、第三代無線通訊、多媒體等,做為創新研發招商的對象。
為吸引國際大廠的目光,對於台灣有創新貢獻者,政府將有高額的營運資金補助,補助款最高可計畫核定總經費的50%,補助期以三年為原則。
除此之外,有關租稅優惠、研發支出費用,公司得在投資研發支出金額30%限度內,抵減當年度應納營利事業所得稅額;支出總金額超過前兩年度研發經費平均者,超過部分得按50%抵減當年度應納營利事業所得稅額。
另外在研發最需要的高階人才上,政府也將破例協助引進大陸產業科技人才,停留期最長可達六年;並給與國防役支援,單一公司人數以二十人為限。
變成技術創新導向
為強化國際大廠與台灣ODM廠商共創未來的能力,除了鼓勵國際企業的優惠措施之外,「國內ODM廠商也可以套裝提出申請,」尹啟銘說。
不過目前外商對台灣的「創新研發中心」定位評價,只有研發,還不到創新。經濟部想要創新研發一步到位,可能還有現實面的考驗。
「我必須務實地說,要國際大廠把尖端的研發中心設在台灣,不太可能,」方國健說。
以戴爾的期望來看,他們要的研發中心,還是產品端的研發設計,是材質的設計,硬碰硬的設計。
現在政府的期望過高。外商建議,產官學應降低期望值,擺在實用、產品應用的層級,「不是帶動研發的水平,而是深化客戶,綁樁的效果,」方國健說。
「台灣與其要做前瞻性的研發中心,不如做策略性的研發中心,」他進一步說明。
在講策略的時代,真正要栓緊塞子,黃重球認為,最重要是先找到雙方合作的利基,「那就要講求策略性定位。」
好的策略性定位,不但有助國際大廠在全球分工的布局,一個多國籍企業在台設研發中心,引進的企業機制,更可貴的是幫助台灣訓練眼界。「在與國際大廠接觸後,我們意外發現許多台灣的價值,」黃重球說。
「台灣目前還有五年的領先機會,」尹啟銘屈指一算。
五年,如何繼續保持領先?「政府應掌穩方向盤,而不是只踩煞車,一直踩煞車,最後煞車皮只會發熱燒掉,」方國健說。
創新研發,不但是台灣的方向盤,也讓台灣還有機會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經濟部評估,如果亞太創新研發中心能建構起來,未來十年台灣的製造業國內生產毛額(GDP),至少可以翻一翻,成長107%,達到1695億美元的水準。
台灣小辣椒要如何辣味十足,培植自有技術,提升創新環境,就像麥可波特(M. Porter)日前所說,台灣要成為高附加價值中心,要趕緊從迷戀的設廠投資導向,變成技術創新導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