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中高階主管仲介公司總經理曾提出「三高人士最難轉換工作」的說法,所謂「三高」是指高年齡、高學歷、高經歷。
不願透露名字的梁先生完全符合這三高。他今年五十七歲,美國名校西北大學碩士,有擔任通訊、資訊公司副總經理以上職位的多年經驗。梁先生目前正在尋找新工作,前一個工作是某大電腦零組件台商在大陸的副總經理。
個子不高的梁先生是一個活力充沛的人。在他的工作生涯中,處處可見他的積極和活力。梁先生赴美取得碩士學位後,進入中山科學院工作,一待十餘年,工作穩定,職位很高,待遇很不錯,但他仍選擇離開,「因為我要追求更大的成就感,」梁先生解釋。
離開中科院的十餘年間,梁先生換了四、五個工作。
在這次尋找新工作的期間,他仍保有一貫的積極。在這段待業期間,他仍然找很多事情來做,每天晚上還是忙到十二點才上床。雖然他屬於最難轉換工作的「三高」人士,但他仍然很積極地探詢新的工作機會。
梁先生的小孩曾經送他一張卡片,上面寫著:看到爸爸奮鬥的背影,不得不往前衝。梁先生看了很感動,他說,「創造自己的活力,做小孩的榜樣。」
梁先生的前一個職務讓他在大陸工作了四、五年,現在找新工作,他還是把工作地點設定在大陸,甚至不排斥到大陸當地的企業工作。
像梁先生這樣年近六十的人,仍願意僕僕風塵遠赴大陸工作,顯示大陸的確有很大的吸引力。主要原因是大公司都去了大陸,他認為台灣已沒有什麼好的工作機會;而且梁先生自認對於大陸的工作環境和氣候都適應得很快,身為高雄人的梁先生曾在北京、廣東都工作過。
此外,梁先生覺得大陸員工比較好教,也是他還想去大陸工作的原因。「大陸白領員工的素質跟台灣差不多,有時台灣去的幹部我還不見得看得順眼,自以為了不起,不自我檢討,沒有危機意識,」梁先生說。
大陸在努力、台灣在享受
兩岸整個展現的氣象不同,也是梁先生甘願離鄉背景工作的重要因素。他直言,「大陸好像大家都很努力,欣欣向榮,回到台灣卻覺得死氣沈沈,大家都在享受。」
除了自己一心到大陸發展之外,梁先生也鼓勵自己的小孩到大陸。他曾經和一些朋友討論過下一代的未來,大家都覺得去大陸發展不錯,梁先生希望自己的孩子最好跟著大企業過去大陸工作,問題比較少。
不過年輕人不太聽得進去。於是梁先生帶小孩到他在大陸工作的公司去實地觀摩。「讓他們看看人家如何奮鬥,」梁先生說。
台灣的年輕人被保護得太好,必須要有面對現實挑戰的能耐。「年輕人要認識就業市場,知道競爭對手在哪裡、拿什麼去競爭,」梁先生說。
比較兩岸人才,梁先生觀察,「IQ(智商)兩岸差不多,EQ(情緒智商)大陸還在學,CQ(創意)大陸還不行。」
管理能力是目前台灣優於大陸之處。他認為,目前大陸個人能力強,單打獨鬥可以,但是組織能力差,管理經驗還是台灣比較強。不過他也指出,組織、管理能力,五年後大陸人會學到,「五至十年後,中國大陸的競爭力會追上台灣。」
面對兩岸之間無論企業或人才的競爭,梁先生覺得有幸與不幸。幸,是因為有這個環境讓大家去學習,尤其台灣年輕人生長在溫室裡太久了,應該覺醒一下,「多出去走走看看,去大陸啟發較大,」梁先生說。
不幸,則是因為這樣的競爭很殘忍,要面對淘汰。十幾年前梁先生去大陸時,發現大陸落後台灣三十年,如今,他認為大城市和東南沿海地區落後台灣不超過十年,甚至僅有五年的差距,「台灣人再不進步,會變成台勞,」梁先生語重心長地說。(張玉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