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心理師:也許,人際關係的界限應當「不分親疏遠近」

遠見好讀
user

遠見好讀

2020-04-15

瀏覽數 42,100+

僅為情境配圖。取自unsplash
僅為情境配圖。取自unsplash

編案:
你有沒有深思熟慮過這件事呢?也許,人際關係的界限應當「不分親疏遠近」。也就是,即使親如家人,從小到大天天見面,時時相伴,也要明明白白地就事論事,公事公辦。對於人際關係,如果我們沒有屬於自己的界限,對於相處及互動方式,如果不曾透澈明白地想清楚,什麼才是合宜的分寸、有禮的尺度,我們就很難自覺對方的步步逼近,還會暗自壓抑自己的不舒服,甚至合理化對方的行為。(本文摘自《微笑憂鬱》一書,作者洪培芸為臨床心理師,以下為摘文。)

什麼是「直」呢?直就是一種規則及分寸。

人際關係的智慧之一,就是合得來一起上路,合不來就井水不犯河水。可是大多數人際關係裡的痛苦,讓人深陷憂鬱的原因之一,就是合不來還要一起上路,合不來還要走同一條路。問題不在於人擠人,而是一起上路的途中,勢必會時常相遇,時時會被對方的傷人利刃,劃出滿身傷痕。

對於人際關係,如果我們沒有屬於自己的界限,對於相處及互動方式,如果不曾透澈明白地想清楚,什麼才是合宜的分寸、有禮的尺度,我們就很難自覺對方的步步逼近,還會暗自壓抑自己的不舒服,甚至合理化對方的行為。

於是,你會認為自己疑心病又犯了,你會判斷對方也不是故意的;你會以為是自己小心眼,會假設對方是情有可原……你是善體人意的好人,但是心中的小劇場卻把你推向了微笑憂鬱的邊緣,甚至不知不覺地深陷。

過度以德報怨,不是包容,是縱容

你有沒有深思熟慮過這件事呢?也許,人際關係的界限應當「不分親疏遠近」。也就是,即使親如家人,從小到大天天見面,時時相伴,也要明明白白地就事論事,公事公辦。

華人社會裡總有著護短的家族文化,才有「胳臂向外彎」這句充滿指責的話。意思是,對家人就要包容多一點,放水多一點,要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然而,想必你一定聽過,甚至親身體會過,「最深愛的人傷害我最深」這句話。

對於人際關係,我們要有屬於自己的界限。取自unsplash

對於人際關係,我們要有屬於自己的界限。取自unsplash

因為沒有規矩,界限不明,隨時可退讓,隨時能調整;對待親近的人,過度地以德報怨,結果積非成是。

西堤餐券+雜誌一年才 $2,680,這組合太划算!立即訂閱>>

那不是包容,而是縱容。他總是學不了乖,因為他只學過一個字,叫做壞。

要待人如己,也要讓他人待己如人

你對待別人的方式及標準,和你所能夠「接受」別人對待你的方式及標準,是否一致呢?

意思是,你不侵犯他人隱私,你願意了解對方的狀態,你能夠尊重對方的界限及需求,這些都是很棒的。那麼別人對待你的方式,是你所樂意及接受的嗎?

在網路霸凌的世界裡,常見到有人留下「長這麼醜,怎麼不去死」、「世界上沒有你就好了」的傷人字語。而在現實相處的世界裡,也會聽到親友說著「你怎麼這麼挑剔呢?標準太高了」、「工作沒定性,你沒有抗壓性」等,看似關心,實則讓人傷心的話語。他們總愛探你隱私,過度關切你的私事,甚至強行介入,不是發表他的高見,就是想要下指導棋。最常見的例子就是逢年過節,讓人頭疼欲裂。

每個人都一樣,我們都不喜歡白目的建議,也不想要包裹著善意的批評。對於微笑憂鬱的人更是如此。因為他們在面對這些自以為是的建議、養分貧脊的善意時,即便多麼不舒適,還是會勉強自己吞下去,硬是擠出嘴邊的笑意。而這正是加深憂鬱情緒的基石,理不開也梳不清。

***

壓垮憂鬱症患者的最後一根稻草,在事後看來,通常都微不足道。不是說患者小題大作,把他人的一句話、生活中的一件事借題發揮,讓自己看來委屈、悲傷、痛苦。而是,前面已有太多情緒刺激的累積,長年的壓力與壓抑,讓他們在身心俱疲的狀態下,即便只是一件小事都再也不想負荷。因此,很多憂鬱症患者結束生命後,家人才恍然大悟,痛哭失聲。

拿出以直報怨的態度,成為你自己生命當中,有智慧的好人。以德報德,以直報怨,你沒有錯待任何人,尊重自己就是優先。

《微笑憂鬱:社群時代,日益加劇的慢性心理中毒》一書,洪培芸著,寶瓶文化出版。

《微笑憂鬱:社群時代,日益加劇的慢性心理中毒》一書,洪培芸著,寶瓶文化出版。

延伸閱讀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