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走出工作低潮!培養你的韌性,「關係」是一件重要的事

遠見好讀
user

遠見好讀

2020-04-23

瀏覽數 26,500+

僅為情境配圖。圖片來源:pexels
僅為情境配圖。圖片來源:pexels

編按:
在現代,工作和生活肯定會有讓人無法負荷的時候,問題在於要如何面對,以及能如何恢復,或是否要繼續身陷在被困難壓垮的處境?(本文摘自《創傷照管:照顧別人的你,更要留意自己的傷》一書,以下為摘文。)

我總是會花一小時,與新來的社工聊聊他們決定如何處理工作帶來的痛苦。一般來說,處理工作上的痛苦有兩種方式:

其中一種是學著讓自己在情緒上更堅強。如果持續被自己的情緒牽著走,就得學著保護自己的心。但問題是,由於我們服務的對象是孩子,他們通常仰賴透過直覺判斷成人的情緒來生存,因此具有一種超自然的力量,能夠讀出人的自然狀態。如果封閉自己的情緒,孩子們也會察覺到,因為氛圍改變了。如果你要服務的孩子對成人的印象就是「難以捉摸」「危險」「冷漠疏離」,而你又壓抑自己的情緒反應,他們只會覺得你反映出他們最深的恐懼。而這不只對孩子造成傷害,也會對你自己造成損傷,進一步導致你與父母或是伴侶的關係破裂。這樣的習慣也會影響到個人生活,對你完全沒幫助。

孩子能夠感受到大人們的情緒、態度。取自pakutaso

孩子能夠感受到大人們的情緒、態度。取自pakutaso

面對工作帶來的痛苦,解決問題的另一個做法是什麼呢?增加自己的韌性以及復原力。我常提到三種比爾.畢爾斯利(Bill Beardsley)可以幫助我們培養韌性的方式:自我反省、關係與行動。尤其在現代,工作和生活肯定會有讓人無法負荷的時候,問題在於要如何面對,以及能如何恢復,或是否要繼續身陷在被困難壓垮的處境?

每當談及韌性,我都會分享一個自己的故事來說明「關係」的重要性。

有次,在我們關注的一名孩子過世後,我必須擔任主題演講的講者,當時我覺得自己魂不守舍,演講時也感覺很不自在,低落的情緒遲遲不散。演講結束後,我坐下來好好思考自己究竟發生了什麼事,安靜幾分鐘後,我感覺到一股極大的悲痛從心中湧出。我告訴坐在一旁的朋友,以及這名個案讓我感到非常困惑、沮喪。我的朋友好心地說了些安慰的話後,我們就在原地坐了一段時間。

僅為情境配圖。取自shutterstock

僅為情境配圖。取自shutterstock

儘管占滿我整個意識的悲傷並未煙消雲散,卻變得比較容易消化了。我的朋友向我證明,這個世界上還是有人願意支持與關懷他人。壞情緒並未消失,但嚴重程度減緩到我能夠負荷的狀態,我因此能夠了解這是我人生經歷的一部分而非全部,那股沉重的負擔也減輕不少。

遠見訂閱贈西堤餐券2張,知識與美食一次滿足!優惠組合價$2,880,立即訂閱>>

我能透過自我反省、經營關係與行動來讓自己回復正常,並提醒自己事實上一切都好、我很好,只不過是因為感覺到痛苦而悲傷。重點不在消滅悲傷,而是和緩情緒,直到能夠控制並加以克服,好讓我在承受這些強烈的痛苦之餘,依然能感受到生命中的其他事物。

培養韌性十分重要。我們需要明白這一點,才能幫助服務的家庭也明白這件事。我們也必須能問自己:「在我見證的創傷中,什麼事讓我耿耿於懷?」

我們需要注意創傷如何與自身的經歷掛勾,也得確實處理這個問題。我希望有這些經歷的人能夠接受並正視自己的過往,否則很容易被以往的創傷牽著走、耿耿於懷而絲毫未覺。如果能察覺到創傷與自己過往經歷的關聯,至少還能理解自己的情緒是因為對服務對象的經歷感同身受。我們需要不斷捫心自問:「這種痛苦與我自身有何關聯?我原先體會到的痛苦從何而來?」畢竟多數人從事助人工作,都是因為自己有類似的經驗。

要正視創傷與自己的關聯性,首先得釐清自己真正的情緒是什麼。正如前面提到的故事,在我讓自己感受傷痛前,我只是覺得很焦躁。控制傷痛情緒的第一步就是正視情緒,接著才能與他人建立連結並採取行動。

《創傷照管:照顧別人的你,更要留意自己的傷》一書,蘿拉.李普斯基、康妮.柏克著,究竟出版。

《創傷照管:照顧別人的你,更要留意自己的傷》一書,蘿拉.李普斯基、康妮.柏克著,究竟出版。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