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有這項美德的人不會心煩於生活三不五十的起伏波動,似乎沒什麼能讓他們煩惱。為什麼呢?因為隨遇而安出於不帶批判,沒有批判,內心的辯論才能平息。(本文摘自《練習的心境》一書,以下為摘文。)
人對於生活中的一切都免不了批判,而且往往毫無自覺,從起床便開始批判,就連睡夢中的自己也不放過:「我做了噩夢」或「昨晚睡得真香甜」。對於一天發生的事情我們當然也予以批判,面對每件事和每句話,都以自身觀點和過往經驗來評判。這當然有其必要,因為如此才能決定事情的輕重大小,例如「早餐就吃這種玉米片吧」,意味著自己已經衡量過不同早餐的可能性,然後決定捨去其他選項,說不定明天就不吃玉米片而改吃蛋。
批判來自評量比較,有理想標準才有相較可言。我曾在稍早的章節提過,批判必定奠基於某種設想好的理想標準,人會產生批判也是因為心中對於某物件、經驗或情境已經抱有預想,所以會將當下情境與同性質的理想或過往經驗相互比較。如果對於自己的批判毫無覺察,可能會愈陷愈深,而所謂的理想也會不停演進。
如果看完某部電影後評論:「真是部好電影。」代表在將這部電影和其他觀賞過或好或壞的影片做比較,也可能是和自己心中對好電影的理想標準相評比。如果你比較的是曾經觀看過的電影,可以問問自己為什麼今天看的這一部,稱得上好或壞,而回答就是批判,無論你對於新電影的評價是褒是貶,從觀看、評比到最後的批判,其實都在形塑潛意識裡「理想」影片的形象。人生不同階段中看法和價值觀的改變,也會使理想有所演變,30歲時喜歡的電影必定不同於7歲時的喜好。
批判分辨的能力固然對於生活運作有其必要,卻也有負面影響:執行起來不可能客觀。
雖然批判對於生活的運作有其必要,卻也有缺點:人在批判時難以客觀。批判時往往帶著情緒,而且愈是看重批判,情緒波動就愈大。剛剛提到「今天早上若是能吃某品牌的玉米片其實最理想,不過既然家裡沒有,那就改吃蛋」這樣評判其實並未牽涉到太多情緒,不過多多少少會失望。相較之下,「理想的工作應該在當地,不過既然五個州之外有工作,就和朋友道別,為了工作舉家搬遷。」這批判過程中的情緒起伏可就大多了,因為這個決定對於個人和全家的生活都影響深遠。然而這當中的情緒波動和下決策其實並無關聯,反而是人因為情緒干擾而難以清楚思量,因而也在試著定下理想決策時感到掙扎。
我擁有私人飛行執照。取得執照前的相關課程都會強調學員要依照程序飛行,千萬不能讓情緒影響判斷力;訓練期間,教練也會在某個階段將駕駛桿拉到最底,在學員完全沒有心理準備之下問道:「引擎故障了,怎麼辦?」這時候就應該要按照程序行動,而這套程序早已多次重複練習到成為習慣。有位教練甚至提醒我,每回踏上飛機第一件事就是將「引擎故障」的緊急程序沙盤演練一次,她也教我在踏出機艙前再將同套程序作為收尾練習,如此若是真的碰上引擎問題,便不會因為情緒、驚慌或雜念而失去寶貴的幾秒鐘,也才能夠好好決策並執行。
這套練習方法的確管用,其效用可見於許多商用或私用飛機的英雄式緊急降落。我曾經聽過某航空公司的機師和塔台之間了不起的對話,這名機師正在濃霧中飛行卻有幾樣機器故障,在黑夜中飛行於山間的他,只能仰賴塔台告知如何轉彎以及應當維持的高度和方向。窗外一片漆黑,不小心一個動作執行錯誤便會造成空難死亡。儘管他的情緒可能正在心扉外猛敲門、尖聲高叫著想引起主人注意,卻都未能得逞。這名機師和副駕駛全神貫注在練習成熟的程序中,在隨遇而安的最高境界中執行動作,他們對於眼下的問題毫不批判,完全忙於反應;畢竟此時此刻的他們若是對於自己所處的情境任性批判,只會因此麻痺了心智而造成喪生。塔台的對應人員也如同兩位機師般程序導向,因為他深知對方的性命仰賴於自己不帶情緒的運作。這段對話聽起來著實不可思議,在在顯示了人的行動運作唯有跳脫情緒和潛意識批判的種種影響,才有可能展現最佳狀態。
進行批判時無可避免的情緒源於「對錯感」,又或是「這樣算好,那樣叫糟」。對和好能令人感覺快樂,錯和糟則會帶來沮喪和悲傷,我們認為那些或對或好的事物至少趨近理想,若是又錯又糟就等於偏離理想。人人都追求快樂並渴望理想的生活,但是所謂對錯其實既無普世標準,也不可能恆久不變。400年前,伽利略提出地球並非太陽系中心的觀察,當時被視為公然挑戰上帝的異端分子而被判入獄。然而伽利略在今日卻成為當時少數洞悉真相的人,當時被批判成又錯又糟的他原來說得既對又好。
如果從兒童3歲起追蹤其生活並偶爾問他如何定義「理想」,不同年齡的他會有不同的解讀。3歲時可能滿心只想著某個特定的玩具;10歲時也許想要新的腳踏車和不用上學;到了19歲也許希望能獲得獎學金,並和心儀的對象約會;30歲的他可能追求的是高薪工作、家庭和外表亮眼的配偶;到了50歲,也許希望能換個伴侶並提早退休;等到70歲,希望的可能是多活15年,又或是能時光倒轉重返校園,好扭轉所有犯下的錯誤,進而擁有理想的人生。
人對於理想和完美的定義總是在改變,現在認為的好或壞也不可能永遠絕對。此處的對錯當然不包括恆久的真理,例如奪取他人性命本就是錯誤的惡行,這裡談的是評比和批判—這種在生活中分分秒秒都在進行的行為可能會引發情緒、導致焦慮和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