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前接到台灣國際醫學聯盟與中華醫學會的邀請於6月底參加「新世紀醫學倫理研討會」,被指定的題目為「健保制度下醫院經營者如何保障醫療品質」。在思考這個問題時,我想起不久前看到醫療品質大師Avedis Donabedian所說的一席話,他在去年底辭世前的一次專訪中,從他自己久病就醫的經驗,談到醫療的商業化和醫療品質時說,「我從不認為競爭會改變效率或醫療成效,甚或節省醫療支出。我認為將市場機制導入醫療是一個極大的謬誤,因為醫療工作是一件神聖的任務,它是良心事業,也是必定要做對的事情。基本上,它不是一種企業,經營醫療事業不是在銷售產品,因為我們不易找到一個能完全瞭解其內涵而做出理性選擇的消費者,包括我自己在內。醫事人員所照顧的是珍貴的生命,他們的工作是一種召喚,而不是為了餬口,醫事人員對病人或整個社會所做的貢獻是無法以商業價值來衡量的……。」記得讀到這段話時,很欣慰自己一貫的想法,再次得到印證。個人一直深信一個醫院的經營者最重要的職責是營造一個得以使每位醫師皆能為病人的最大利益著想,為每位病人爭取最高療效的工作環境,財務方面也會因品質的提升而改善。然而,因為全民健保支付制度缺乏品質系數,醫院經營的績效恰與醫療品質的保障相抵觸。因此,當前國內一般的醫院經營皆以財務管理為重。在這樣的現實下,品質維護淪為口號,我心想,應把題目改為「健保制度下,醫院經營者不會保障醫療品質」更切實際。
6月5日報載「合理門診量上路已五個多月,1、2月逾八成醫院門診申報件數較去年同期成長75%,門診費用上漲,醫院大衝業績,民眾看病時間愈來愈短。健保局高屏分局經理李建廷表示,醫院合理門診量政策確實「失敗」,現今醫界管理階層觀念偏差,一味衝高門診量,未能顧及民眾權益,不僅是健保,也是醫療生態變化的一大警訊。」其實,在合理門診量政策開辦前,個人即上書衛生署,表示個人雖極認同合理門診量的政策,但因制度設計仍存在「量」的誘因,必將無法達到預期效果,反將使醫院管理策略更惡質化。今天,果然看到你我都不願看到的結果。這六年來,這種「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戲碼,不斷重演,「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醜戲亦愈演愈烈。這中間,醫師的專業尊嚴早已在惡劣鬥爭中消磨殆盡。
在這個驪歌四起,醫界正在迎接新生代的當兒,我不得不疾聲呼籲,為了國人的健康,為了台灣醫療的未來,醫界是拿出道德勇氣,奮力去改變健保制度的時候了!(本文作者為和信治癌中心醫院院長)(專欄言論不代表本刊立場)